如果說有一個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情緒能力應該會名列前三名吧?因為只要跟人互動,就必然會有情緒,而且情緒也是影響人際關係品質的關鍵要素。
在情緒心理學中,把情緒力分成覺察、承受、表達以及生理控制四項,換句話說,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知道自己當下有什麼心情,還需要懂得如何安撫自己,找到向對方適當表達的方式,才能共同創造有品質的互動。
接下來我想跟你聊聊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情緒:委屈。
在這十幾年裡,我發現很多當事人之所以會來諮商,是因為在關係中感到委屈,而且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委屈,於是想要尋求專業幫助。
委屈這個情緒在歐美心理學中比較少討論,我認為這跟台灣人不習慣直接表達自我有些關係,你不妨回憶一下,當覺得委屈的時候,是不是通常會有這些感覺:
1.行為上贊同對方,心底卻不一定同意對方的作法
2.表達出來的是生氣,心中卻感覺到難過
3.覺得不能透露自己真實的感覺,否則會破壞關係
我注意到容易覺得委屈的人,通常習慣討好別人,並期待對方會發現自己想要被善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生氣。
又或者是雖然會將自己的需求說出口,一旦對方面露遲疑或否定,就會立刻表示沒關係,其實心中還是很介意,只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重視,只好勉強自己忍耐。
情緒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沒辦法好好處理某一種情緒時,時間一久,這些情緒上面將會覆蓋更多其他的情緒,形成所謂的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像是自卑、羞愧、罪惡感等等。
所以通常等到進入諮商的時候,這些人已經感覺不到心中的委屈,只能說出:「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感覺好混亂!」
我還觀察到,容易覺得委屈的人,通常很難好好生氣,即使這個怒氣是健康的表達,他們也會覺得這是一種對關係的破壞,所以他們會拼命忍耐,等到忍無可忍時一口氣爆發,結果被貼上任性、情緒化的標籤。
情緒心理學認為生氣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是當有人侵犯我們的界線,例如踩到我們的腳、撞倒我們手上的咖啡、感覺隱私被侵犯、或是被勉強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時,我們如果感到生氣,其實是非常健康的表現。
甚至像是女性被性騷擾、男性被職場霸凌的時候,感到生氣可說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這時候太過於重視人際和諧而選擇吞忍,這些怒氣以及怒氣底下的各種感受,就會持續停留在身體裡,形成身體盔甲(body armoring),阻絕真實的情感流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明明是別人傷害了他,他還拿起別人的話批評自己,就好像對方射來一隻箭,他還舉起另外一隻箭插在傷口上,痛上加痛。
這樣的人通常都有容易感覺委屈的習慣。
委屈的人非常習慣自責,然而《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一書中提到:「委曲求全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他們習慣透過忽略自己的感受來迎合別人,從而避免和人發生衝突,或避免讓人產生負面評價……但事實上這會大大減少個人魅力與他人對他們的尊重,因為魅力和尊重,都是建立在一個人尊重自己、愛自己的前提之下,討好型的人似乎在教別人不用重視和尊重他們。」
(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123頁)
《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的作者是中國出身的心理師,他很細膩地描述出實務現場中所觀察到的人際困境,並提供了實用的句型與心理建設策略,幫助我們能夠開始敢於表達想法與情緒。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我們需要為自己的表達負起責任。」
即使是心理師或療癒師,也無法在我們不開口的情況下,就直接猜中所有的心思,作者強調在書中數次強調,希望不需要開口,他人就能懂我們的默契,當然很美好,但這是長達數年反覆努力溝通得來的結果。
如果我們期待別人能夠自動偵測我們的需求,並自動送上我們需要的成果,這種心態其實是一種很深的自戀,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然而我認為既然委屈是台灣這麼普遍的情緒,表示對多數人來說,在衝突中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跟需求,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認為想要好好陪伴自己的委屈,首先需要先願意承認自己的受傷,而且需要看到自己拼命拿箭擴大傷口的無意識行為。
當好好替這份傷口上藥之後,我們會比較有力氣看見自己在害怕什麼?
討好行為跟委屈的背後,藏著因為害怕而扭曲的憤怒,而憤怒是為了保護我們不會感到痛苦與難過,因此我們需要一層層認識自己的害怕、憤怒與悲傷,才有機會改變討好的習慣。
直面在人際關係中的害怕,我們才有機會改變壓抑與討好的行為,練習健康地表達不滿,並建立起清晰的人際界線,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困難,幸好《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一書中整理出許多實用的策略跟步驟,協助我們開始練習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在越來越強調關係品質的現代社會裡,我認為幾乎沒有人能閃避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尤其在AI已經開始取代部分人力的此刻,未來無論是在職場、伴侶關係與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情緒價值將會是越來越珍貴的存在。
理解他人需要努力,讓別人理解則是一種能力,如果你不太知道該怎麼幫助別人聽懂自己的心聲,那麼或許《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會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喔!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