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情緒困擾,可能是隱藏的創傷反應】
你最近心情好嗎?如果朋友經常覺得你會亂發脾氣、為了一點小事就爆怒,或是經常沒來由提不起勁,覺得人生不大有意義,或是醫生告訴你有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發作等診斷,除了靠藥物幫助自己心情變好,你可能需要考慮自己是否有「隱性創傷」,例如童年有些你想不太起來的受創經驗,或是曾經在成長過程裡發生過創傷事件。
你可能會心想:「天啊,有這麼嚴重嗎?」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輕微的創傷經驗,絕大多數人也活得好好的,因此創傷不一定是個嚴重的問題,嚴重的是我們缺乏「創傷知情」的能力,對於創傷會帶來的影響渾然不覺,以致於遲遲沒有處理,當遇到生活的重大壓力時,便像是水流從有裂痕的水管炸裂開來,將自己與旁人轟得遍體鱗傷。
作者在這本「隱性創傷的情緒地雷」的開端,便以頭痛、健忘、暴飲暴食、對生活無感等看似平常的現代身心症狀,描繪出藏在這些反應底下的創傷經驗,現代人其實多少都會有些身體毛病,被診斷為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也很高,這使得我們很習慣靠藥物來壓抑身心的不舒服,卻沒想過這些看起來毫無關連的現象,很可能都與創傷有關。
相比其他創傷治療的書,總是以專家學者的嚴肅口吻說話,甚至提到許多專有名詞,讓人深怕自己看不懂,本書作者口吻親切並富有同理心,讓人覺得他好像替你說出了很多內心話,我想這是因為大多數創傷書籍都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像是心理師、社工、醫生、護理師……等等,然而這本書鐵定能讓毫無心理學知識的人也能讀懂,可說是推廣創傷知情的最佳讀本!
【情緒不是問題,如何因應情緒才是問題】
台灣社會很強調和諧,也很看重面子,所以除了開心這項情緒外,舉凡憤怒、難過這類負面情緒,是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像是害怕焦慮這種會讓人懷疑自己缺乏工作能力的情緒,也不大好讓別人知道,尤其是有時你可能鼓起勇氣說了,卻被別人要求「想開一點」、「別想這麼多就沒事了」,反而又把這些情緒壓得更深,本書作者表示,這麼做雖然可以讓生活一時風平浪靜,長久下來卻反而會出問題。
我遇過有些當事人很難承認自己會害怕或難過,希望我可以直接用催眠幫助他變得正向積極、有自信、樂觀一點,通常搞到後來都會發現,好像怎麼嘗試都沒有用,有些當事人於是轉往其他民俗療法或看起來更有效的靈性工具,最後卻往往受挫更深,因為情緒是不可能被我們的意志力強行改變的,這種強迫自己要開心自信的作法,其實恰好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之一!
在這本書中作者一一描述不同情緒的生活功能,蠻呼應我以前寫過一系列「情緒暗夜」的文章,正是因為發現許多人因為太想擺脫情緒困擾,反而忽略這些情緒所要透露的潛意識訊息,例如焦慮害怕可能是長期壓抑生活壓力所造成,憤怒有可能藏著害怕或被傷害的經驗,傷心則反映出生活裡缺乏支持與陪伴……(可以直接在本網站搜尋情緒暗夜,即可找到系列文章)
當我們能逐漸認識不同情緒的功能,以及對生活帶來的好處時,就比較有機會可以好好與這些情緒共處了,書中也有提供一些簡單的方式,可以幫助你與不同的情緒相處。
【創傷會使我們把身體當工具,並與感受疏離】
有些人的創傷不是反應在情緒面,而是身體層次上,書中提到有些人因應創傷的方式是關閉身體感覺,這些人可能會有暴飲暴食、明明不餓還拼命吃的現象,有些人則會過度追求身材線條的完美,或者是從事超過身體承受限度的運動量,當事人之所以感受不到這些活動帶來的不適,甚至會表示這是他很熟悉的「習慣」,正是因為缺乏對身體感受的覺察力。
有些人則可能會出現工作狂的現象,讓自己成天工作而不休息,不只缺乏休閒娛樂的調劑,可能也會壓縮睡眠時間,同時還以自己的「勤勞」為傲,有時候這也都反映出童年創傷的可能性。
無論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是把自己當機器人猛操,這些狀態通常還會間接影響到你的人際關係,又或者是因為人際關係受挫,於是轉而有前述的身心現象。人際關係與情緒或身體狀態表面看來似乎毫無關係,不過我們可以一起想像一下:當你小時候被爸媽羞辱、冷漠疏離,或是被同學嘲笑霸凌時,通常都會造成你對人的不信任,這份不信任感往往會讓我們難以在有需要的時候向人開口求助,於是只好用壓抑情緒或隔絕身體感受的方式來因應壓力。
因此許多創傷倖存者都有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很難找朋友聊心事、一直很難有穩定的戀愛關係,或是總遇到會傷害自己感情的對象,也可能是跟爸媽處得不好,或經常與同事主管衝突,這些作者在書中都有清晰易懂的例子,幫助你辨識自己的創傷反應。
【完美主義或躺平,有時是我們因應創傷的模式】
最後作者提到一個我們可能都沒想過的事情:完美主義有時是我們因應創傷的方式!
完美與成功是不少現代人所追求的目標,然而完美主義其實是焦慮感的展現,這份焦慮不只源自「我不夠好」,更深植在童年父母的嚴厲或我們害怕讓父母親失望所做的努力,有些人則是嘗試以追求卓越來躲開小時候身心受創的脆弱感。至於另外一群選擇「我就爛」的人,同樣在他們心中也有個完美的期待,只是因為力不從心,最後乾脆選擇放棄,甚至因而意志消沉、罹患憂鬱症。
從創傷反應來說,完美主義的兩種極端:追求卓越與擺爛,其實正好是典型的戰或逃反應,要不拼死與眼前困難決一死戰,要不乾脆提早躺下投降,這種僵化的因應模式,通常來自於小時候不得不承受太多要求與期待,或是長輩嚴厲的評價,甚至是冷嘲熱諷。
看到這裡,我想你可能會很意外的發現,原來生活中許多困擾都可能與創傷有關,同時你可能也會有點釋懷,因為終於明白是什麼讓自己的一些老毛病遲遲無法改善,可是知道了,然後呢?
【與自己和解,是通往療癒的道路】
作者在書中提到不少情緒調節、調整想法的自助方式,我覺得這些方法都圍繞在自我接納的重點上,自我接納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不容易。因為要一個長年習慣被貶低的人「想開」,要比在海邊用沙子堆砌一座城堡還難,因為自我接納通常需要經過幾個時期:覺察接納自己受過去創傷影響、接納自己暫時就是狀態不好、接納自己很努力想療癒、接納自己在療癒過程裡會有進進退退的現象、接納自己偶爾還是會有創傷發作的反應,詳細過程我寫在「我想要修復童年創傷,需要預約幾次催眠會有效」一文裡,歡迎自行點閱。
因此,我想這本書很適合你用來認識自己,簡單瞭解自己是否正受到童年創傷的影響,並找到一些自己在家就可以做的療癒方式,然而閱讀無法取代治療,如果你看完書、操作書中技巧一段時間,還是覺得身心不太平靜,那麼找專業的心理師或是有心理師資格的催眠師,恐怕是非常必要的。(創傷療癒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我不太建議你找沒有被訓練過的療癒師處理)
在看完許多專業的創傷書籍後,我覺得這本書可說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入門書,有了這本書的基礎,你再閱讀其他專業人員所寫的創傷書籍,相信會獲得更多支持與幫助,甚至如果你想要進行創傷療癒,可以先翻翻這本書,替自己做點功課,可能會有效提升療癒品質喔!
延伸閱讀: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