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波罷免行動結束,我在臉書跟脆上看到不少人揭露自己內心情感受到傷害,而這些揭露卻招來惡意嘲笑跟諷刺,我一方面感到難過,另一方面也想分享專業反思。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從創傷知情的角度來說,在重大社會議題之下,無論我們抱持何種立場,都容易因為接觸到不同立場而繃緊神經,於是啟動自動化反應。
在我正在進行的「穿越創傷,走回心中的家」系列課程中,向學員介紹了人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容易自動開啟的4種反應:攻擊、逃避、凍結與討好,我稱之為創傷天啟4騎士。
在這幾天,我看到有些人為了安撫受傷的感覺,陷入了過度檢討的反應:認為是因為沒有選擇正確的對話方式,所以才無法跟立場相異的人們溝通。
有些人開始攻擊與想法不同的人們,替對方貼上各種惡毒的標籤,好讓自己感覺舒坦。
也有些人希望能夠趕快回到和諧的氣氛裡,認為不要繼續討論政治議題,就可以避免撕裂情感帶來的痛苦。
也有些人認為政治立場是假議題,覺得大家應該抱持中立態度,把焦點放在安居樂業就好。
無論是哪一種反應,我看到的是,這是為了讓自己情緒好受一點、感覺安全一點,所做出的因應行為。
從創傷知情的角度來說,攻擊、逃跑、凍結與討好都是健康的情緒調節行為,然而如果面對不舒服的心情,永遠只用一種方式來處理情緒困擾,那就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在這週的課程裡,我將要陪伴學員進行內在小孩療癒,心理治療的語言叫做「重新養育」。
在準備課程的時候,我發現要談內在小孩,就不能不先認識什麼叫做成熟的大人。
當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而先去攻擊對方,又或者是刻意迴避該面對的議題、過度理智或刻意順從他人意見的時候。
我會說,這可能是創傷天啟4騎士正在用付出代價的方式,來捍衛內在哭泣的孩子,雖然能獲得一時快感或平靜,卻讓自己困在不成熟的人際行為模式裡。
成長經驗的創傷,容易讓我們在面對內心撕裂或外在人際衝突的時候,想要快速找到簡單的絕對真理,或急於想要回到和諧的氣氛中,進而扭曲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這時候我們會展開看似理性成熟的論述,骨子裡其實是受傷的孩子在說話,如果我們能夠願意先接住自己的傷,就能減緩啟動自動化反應的時間與強度。
然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心理治療,以及由此而發展出來的創傷知情,多少都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如果你一路閱讀下來,會發現要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身為成熟的大人,需要願意看見並接納內心的矛盾與衝突,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受傷情感。
身為成熟的大人,需要在與立場不同的人互動時,願意接納,彼此之間之所以擁有不同想法,是因為各自的成長經驗不同,於是能夠給予最基本的尊重。
身為成熟的大人,願意在堅守自身立場的同時,又能嘗試參與社會集體活動,在輕率的情緒發洩與困難的自我反思及對話中,嘗試選擇後者。
選擇邁向成熟的發展,是心理治療的理想,卻違反人性裡渴望輕鬆愉快的天性,這也是創傷知情的推廣很困難的原因之一,因為要談論創傷,需要我們有揭露與碰觸痛苦的意願與能力。
分裂是人心的自然狀態,無論是佛洛伊德所談的本我自我超我衝突,榮格談人格面具與陰影的互相爭鬥,或是太極圖談的陰陽兩極。
面對分裂帶來的衝突,直觀的想法是迴避、認同或否認,但這種作法只能帶來一時的平靜,隱藏的焦慮仍然存在於潛意識裡,幻化成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自體免疫疾病、腸胃消化毛病等身心症狀。
因此,一個邁向成熟的人,終究會發現,長出承受痛苦與矛盾的能力,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與平靜,從深度心理學到創傷知情,各式各樣不同的心理治療理論,都建立在這個前提假設的基礎上。
身而為人,我們內在都有敏感脆弱的部分,也都有能夠承受痛苦的能力,學習創傷知情,正是為了讓我們擁有越來越厚實的力量,去安頓內心與外在人際間的衝突與矛盾。
面對參與重大社會議題時帶來的痛苦,除了與立場不同的人展開辯論,如果我們也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內心那個痛苦的孩子,或許會是兼顧表達自身立場,以及避免對立帶來情感撕裂的方式。
撕裂情感的其實不是立場差異,而是兩個看似身體成熟,實則內心脆弱的人,為了讓自己感到安心,於是不得不相互攻擊的行為反應。
我想說的是,選擇當個心態成熟的大人,絕對是不容易的理想,自我探索與成長,本就是一種理想化的行為。
學習在現實中呵護這份理想,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你是個喜歡自我探索的人,那麼學習運用創傷知情的角度來理解自己、認識他人、看待社會,會是很有幫助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最近飽受社會議題帶來的情緒波動,歡迎找尋願意抱持開放心態的專業人員聊聊。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守護台灣民主的過程受傷了,需要預約心理諮商,我很願意在諮商過程中陪伴你。
同時,無論你抱持什麼樣的政治立場,在會談中我都不會強加個人觀點到你身上。
祝福你境隨心轉,苦後回甘。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