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來預約催眠的母親】
不知道你為人父母了嗎?又是怎麼看待「父母」這個角色?小羅有一個四歲大的孩子,他跟我談完對催眠的期待後,話鋒一轉:「其實我今天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因為我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對他造成影響。」
每當有人說自己為了孩子,所以預約諮商或催眠,心中都覺得非常感動,因為這意味著他很有自覺,更願意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開啟自我探索的機會。我接過一些只是單純想把孩子拋來,希望孩子可以變好的父母,雖然很照顧孩子,卻因為無法察覺潛意識的騷動,而忽略自身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當然,即使是為了孩子,對話式催眠焦點仍在當事人身上,所以我進一步跟他聊聊平常在家帶孩子的狀況,小羅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隨即皺起眉頭:「最近心情蠻煩躁的,可能天氣熱吧?有幾次都會對孩子感到不耐煩。」「可以稍微描述那個不耐煩是什麼樣的情況嗎?」「會大聲吼他……有一次我回過神時,差點要把手中的碗摔到地上」說完,我看到他眼眶泛紅。
【心理創傷具有世代遺傳的特性】
我請他做幾個深呼吸,去連結那個莫名的憤怒,看看心頭會浮現什麼經驗,過了幾秒後,他的聲音有了變化:「我看到媽媽正在客廳打我」原來小羅的父親則忙於工作,只能將小羅與妹妹交由母親照顧,然而母親卻經常心情不穩定,以致於小時候常會忽然對他發脾氣,即使小羅已經很努力的保持低調,有時還是會招來一頓打罵。
在心理治療的研究中,發現心理創傷是會「遺傳」的,不一定透過生理基因傳給孩子,而是當父母親本身有懸而未決的心理壓力,甚至是尚未療癒的成長創傷時,往往會在養育孩子中,因為再次觸發這些情緒地雷,引爆自己的情緒,進而對孩子造成影響。
就像是小羅後來向我補充:「我會想來找你做催眠,是因為有幾次很驚嚇的發現,我吼孩子的話,竟然是當年母親對我說過的話,我覺得真的太可怕了!」小羅的母親成長在重男輕女的大家庭裡,為了逃離父母親(也就是小羅的外公外婆)的情緒虐待,她早早嫁人,卻難以承擔養育孩子的壓力,又因為投射了童年創傷的陰影,不自覺地將情緒都宣洩到小羅身上。
這一切,似乎正在小羅與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現。
【受創傷引發的受害者情結,因為傷得太深而無助】
與小羅進行完第一次對話式催眠後,我忍不住想起另外幾位當事人,如果從時下流行的心理用語來說,他們都有明顯的「受害者情結」,要不將自己人生的困境都歸因於父母親的失職,要不覺得婚姻裡的難題都該由伴侶負責,總而言之,自己之所以感到痛苦,皆是出於環境的壓迫,「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沒辦法啊」是他們最習慣說的一句話。
受害者情結在現代社會裡似乎具有貶抑,暗示著這個人不肯替自己負起責任,就像是《華燈初上》裡無視於好友情傷立刻與江翰交往的蘇慶儀,在面對好友羅雨儂的指責時,竟能理直氣壯的表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自己才是那個壓抑委屈的受害者。
擁有受害者情結之人,往往讓人恨得牙癢癢,然而在會談室裡,我卻常發現他們確實是受傷循環下的受害者,因為傷得太深,讓他們忘記自己曾經擁有離開困境的力量,又或者即使當初確實孤立無援,現在卻早已具備與逆境相處的能力。我們甚至可以說,受害者情結綁得太深的這些人,往往都是在世代受傷循環之下,傷得最深的那個人。
【認清社會文化中的傷害因子,開始替自己鬆綁】
在後面幾次催眠裡,隨著小羅的情緒開始因為理解與接納而緩和,我們開始有機會看到他如何承襲了母親在生命裡的失落與憤怒,更進一步發現他與母親同樣都在社會文化這個無形的大傘之下,被集體價值觀所束縛。
「我發現每當自己脾氣一上來時,往往會有個念頭是,你好煩,你走開,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很深的聲音是:我不是一個好母親」「所以我們好像慢慢發現,那個生氣除了工作一整天後的疲憊,還有因為自己處理不了孩子搗亂,讓我們聯想到自己可能做得還不夠好。小羅點點頭:「我發現在我母親還有外婆身上,好像也都有類似的現象。」
華人文化一直都給母親非常大的壓力,我們既期待現代女性可以在職場上與男性相競爭,又期待他們回到家後能夠兼顧養育孩子的責任,這種種無形的壓力幾乎可以逼瘋一個平凡人,而我也發現有時與其說,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只想到自己,不如說他們覺得自己要被社會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壓得喘不過氣,躲進受害者這樣的身份裡,至少可以替自己撐出一些喘息空間。
如果你發現自己好像容易落入受害者情結裡,動不動就指責別人的不是,或許你可以先安靜下來,理解自己面對外界期待時的恐懼心情。
【覺察並願意相信自己有力量,是從受害者轉為倖存者的第一步】
小羅很幸運,除了每隔兩週進行一次對話式催眠外,平常還有能夠一起從事家務的先生,以及願意聽他傾訴的摯友,這些都讓他一步一步平復心情,中斷受傷循環的鎖鍊。然而也有些當事人身旁並無太大資源,如果你不想總是心浮氣躁的指責他人,卻又很難停下來,不妨替自己做做下列的事情。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之所以會有這些快要爆炸的心情,可能是因為自己有點害怕,雖然我想不出來自己在怕什麼。」然後摸自己的心,邀請潛意識給你一些回應,或許你會有個一閃而過的畫面,或許你會有些心情浮現出來,也可能你會忽然想起某些經驗,潛意識會用你最能夠接收的方式,給你回應。
當你接收到這些訊息後,你可以繼續摸摸自己的心,對自己說:「雖然很不容易,但我願意開始學習長出自己的力量,去處理需要面對的事情。」
相信自己有力量,是轉化受害者情結很重要的一步,即使不知道方法,即使還暫時困在情緒裡,當我們擁有這份相信,才有機會踏出改變的步伐,理解與接納,是脫離受害者心情所需要做的,就像是我們在看《華燈初上》時,會很納悶蘇慶儀早已得到所有的一切,為何還不滿足?那是因為我們處在觀眾席,把一切都看得好清楚,一旦自己成為主角,往往難以理解與接受那些痛苦的過去。
創傷會使受害者成為另一個加害者,進而造成受傷循環,這可能會讓我們即使不想要,仍然對自己的孩子歇斯底里,或是對伴侶無理取鬧,當我們願意鼓起勇氣,去傾聽潛意識裡的心聲,嘗試去理解與擁抱那個受傷的自己,並且一步一步拿回自己的力量,才有機會終止受傷循環,不再讓我們身旁的人受到傷害。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