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個案時的那種感覺嗎?
腦袋一片空白、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一邊努力傾聽,一邊在心裡想:「我接下來該說什麼?」
這是幾乎每個心理師都會經歷過的時刻。
這種「想要做好、又怕做錯」的矛盾心情,其實正暗示你真的在乎這份工作,也在乎眼前的這個人。
趁著陽光正好的下午,我打開 Canva,開始拆解自己第一次諮商時都在做些什麼,做成投影片。
為了幫助記憶,我把第一次諮商的 50 分鐘畫成一條長條圖。畫完後我嚇了一跳:
在短短 50 分鐘裡,我居然要完成 6 件事情!
回想剛成為心理師的那段時間,每次要見陌生個案都超緊張。腦袋裡塞滿「我要記得這個、別漏掉那個」,深怕一沒注意就對個案造成不好的影響。
接案超過十年後,每次要見新個案,雖然還是會有點緊張,但那種擔心少了很多。
我問自己:「是什麼讓我能帶著緊張,卻依然安心的開始第一次談話 ?」
我歸納出3個關鍵原因:
1. 對諮商流程越熟悉,越能帶來安全感
2. 懂得順勢而為,順著個案的話自然完成要做的事
3. 更清楚知道 初談(intake)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新手心理師如果沒學過初談,第一次見個案時常會掉進三個陷阱:
1. 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聽,結果只同理、沒評估
2. 想要收集夠多資訊,讓初談變成「問診」而沒有進展
3. 太想幫個案解決問題,一股腦想拉著他往前走
當心理師只是一味傾聽卻沒有具體回應,個案雖然感覺被理解,但會覺得:「我心情好一些了,可是好像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若心理師太專注在收集資料,而忽略了個案這個「人」,個案就會覺得自己像被詢問病史,不容易建立信任感。
當心理師太想讓諮商「有功能」、太急著改變個案時,則可能讓個案覺得被逼著前進,引發退縮與抗拒。
第一次諮商,對多數心理師來說,其實都是一場腦力與心力的大考驗。
要在 50 分鐘內兼顧關係建立、情感連結、資訊收集、專業評估……腦袋根本沒停過。
後來,我在創立明鏡催眠(以前叫對話式催眠)後,從潛意識心理學裡整理出一套能同時兼顧「評估、情感回應、專業技巧」的對話節奏。
我現在第一次與個案碰面時,會做這 6 件事:
1. 自我介紹:
讓個案了解我的諮商方式與風格
2. 諮商定調:
評估個案的改變動機,確認他對諮商的想像
3. 瞭解主訴:
聽懂表面的困擾,也感受潛意識裡的卡點
4. 同理評估:
把我聽見的訊息鏡映給個案,並持續觀察身心狀態
5. 回顧整理:
邀請個案回饋最有感的部分,再次確認改變意願
6. 治療計畫:
在理想情況下提出短中長期方向,或至少提供下一次的談話焦點
你發現了嗎?初談最重要的是建立關係、評估資訊以及專業回應。這3個重點,能讓個案清晰感受道:「我來談話,真的很有幫助!」
這套方法不只適用於催眠治療,用在一般諮商接案也非常實用。
它讓我更有效地運用與個案初次見面的 50 分鐘,也讓個案在談話中更有感覺——他們相信自己能改變,也更願意投入接下來的歷程。
11/11 上午,我會在方煦心理諮商所舉辦一場研習課程:
初談有基本結構,但每個人的實務現場都不一樣。
這堂課不會是我滔滔不絕的講、你努力狂抄筆記的那種補習班,而是一場實務對話與開放交流的專業學習。
讓你能夠真的學會,如何在 50 分鐘內建立信任、問對問題、啟動諮商進展。
報名連結請見留言處。
期待你能來吸收我十多年來的初談實戰精華,我們11/11見!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