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療癒自己需要探索過去嗎?這一直是催眠治療裡的大哉問。
走前世療法的催眠師,認為此刻問題的根源埋藏在童年與前世記憶中,信奉科學的派別則認為專注在個案未來想達成的目標就好。
不知道你信奉哪一派?對我來說,我兩者都相信,更精確的說,我跟隨個案的相信。
我做催眠是從古典催眠起家,也就是NGH催眠的手法,在這個取向裡,經常都會引導個案往童年經驗去溯源,加上我本身涉獵較多精神動力取向跟創傷治療,這兩個流派都很強調修復過去的受傷經驗。
後來我逐漸轉往艾瑞克森取向,也兼學一些由這個取向發展出來的NLP技巧,一開始內心有點打架,因為在艾瑞克森催眠中,比較專注在找尋個案的資源,以及設定短期內可行的具體目標。
至於過去發生什麼事情,似乎沒有這麼重要。
我很幸運遇到一個堅持專業的同時,又能允許學生發展自身所長的催眠訓練師,在一次次檢視自己的催眠實務後,我決定放下「該不該釐清過去」這個無解的疑問。
在整合出對話式催眠的歷程中,我觀察到催眠能不能發揮效果,很大一部份取決於個案的相信,而不是催眠師的自信。
舉個例子來說,我曾經遇過一些個案喜歡訂定積極正向的目標,對他來說談論冗長的家族歷史是很無謂的事情,這時候我會優先考慮找尋足夠的資源,支持個案往他期待的方向邁進。
我也有遇過有些個案覺得未來導向的催眠太rush了,他很習慣將此刻發生的困難,連結回成長經驗的大小事件,這時我會讓自己緩下來,陪伴他一起回顧這些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事實上,不管要不要釐清過去,個案最終的目標都還是要「尋求改變」,因此順著個案的人格特質與世界觀,量身打造改變路徑,我認為是最尊重個案需求的作法。
畢竟在專業倫理中,有其中一條即是「治療師不得因個案性別、種族、社經背景、宗教信仰等條件,而有歧視性的言行,或因此傷害個案權益。」
雖說要尊重個案的意願,然而治療師的職責還包括了擔負專業評估的角色,如果我發現個案是用不斷回憶過去,來迴避現實中該承擔的責任,那麼我還是會在適當時機指出這件事,否則不斷討論記憶,將會成為阻礙個案成長的絆腳石。
同樣的,假如我注意到個案看似想建立積極改變的目標,卻總是在行動上有所拖延,甚至這個目標太過遙不可及,我會嘗試引導個案注意這件事,看看潛意識裡是否有什麼部分正在干擾著他,這同樣也是一種迴避現實的策略。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嗎?療癒自己的核心在於「接受現實」,並且「以現實為基礎發展出越加成熟的自己」,這一切都與是否要探索過去的經驗無關,而跟我們是否願意替自己的現實生活負起責任有關。
在對話式催眠裡,依循著你心中的期待作為目的地,從現在出發啟程,當我們能夠替自己訂下清晰的目標,那麼就一定會抵達心中的願景。
我常跟學生說,就像是你從家中來到上課的教室,因為目的地非常清楚,所以不管你開車、搭捷運、坐火車,還是用走路的來,甚至是先把小孩送去補習班再過來。
只要目標夠清楚,就一定會抵達。
不知道你在今年有替自己設定什麼樣的目標,又走到了哪裡呢?祝福你的啟程與抵達~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