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可能不太愛看書,所以我們直接來聊聊邪惡這個話題吧!你認為世界上有惡魔或邪靈嗎?又或者你覺得人世間大抵沒有什麼邪惡的人,卻有可能發生很壞很壞的事情?如果我說邪惡跟死亡,都是這個世界上必然存在因而無法忽略的現象,不知道你的看法會是什麼呢?
農曆七月即將到來,很適合順勢來聊聊關於邪惡這回事,因為鬼、惡魔、靈,在民間很容易直覺地被連結到邪惡這件事,宗教民俗的說法我們都聽過很多,那麼你難道不好奇心理學家是怎麼解釋的嗎?
基於生命經驗,我大概從高中開始好奇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邪惡,又或者人性中是否真的會有邪惡的一面?否則為什麼我會遇到單純會因他人痛苦而快樂,並因此儘可能想增加他人痛苦的人?
成為心理師後,有時候確實會聽到當事人分享很慘烈的事情,也曾服務過讓我感到與邪惡相當靠近的當事人,這都讓我需要努力凝視人性中的暗面,因為在諮商與催眠現場,我常會遇到當事人身陷幽微處,不知道如何走出來?反思邪惡不是抽象的哲學思考,而是攸關當事人心靈健全的大事。
翻開《理解邪惡》這本書,彷彿回到大一心理學課堂,老師第一堂課便告訴我們「心理學是在不斷辯證的情況下,持續演化的一門學問」,所以不只當代的學者會互相辯論,後人研究推翻前人的理論也是家常便飯,《理解邪惡》便是一場針對邪惡的定義、邪惡是否存在、邪惡如何影響個人心智健全,與如何危害社會的大型辯論現場。
如果邀請你定義一下邪惡在心中長什麼樣子,或許會很難想像,但如果問你佇立在邪惡面前的感受,相信你應該會跟大多數人一樣,感到恐懼不安,縱使
各領域的專家認為邪惡很難有統一的定義,但他們幾乎都一致同意邪惡會帶來極度的痛苦,換言之,瞭解邪惡這件事本身便帶有倫理關懷的質地,認識邪惡即是在理解人世間的苦難。
所以換句話說,我們或許也可以用這個角度來重新理解人世間那些最黑暗的苦難,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社會學家認為沒有邪惡的人,因為邪惡是環境造成的,舉例來說米爾格倫的電擊實驗發現,當人處於高度權威的指令下,又剛好可以找到將責任從自己身上卸除的方法,那麼人確實可能做出將另一個人電擊致死的選擇,這與這個人的道德感可能不完全有關,而是跟情境因素有關。
韓國電影《寄生上流》裡,有句話便傳神地訴說了這樣的觀點,當主角一家人正聊著富貴人家的人們是多麼善良時,媽媽忽然冒出一句話:「如果我有錢,我也會善良!」社會學家批判人們認為善良、榮譽、慷慨這類的特質源自於內在,事實上人的內心很容易就受到環境暗示而改變,邪惡亦是如此。
精神動力則認為確實可能有邪惡之人存在,只是或許不該認為這些人是邪惡的,因為他們往往遭受過創傷、嚴重剝削等成長經驗裡的重大傷害,又或者是在人際情境中遭遇過太多挫折,以致於他們做出了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情。
動漫《鬼滅之刃》裡當炭治郎斬殺下鬼的頭顱時,在鬼化為灰燼前往往會回憶起自己生前悲慘的不幸,以及自己為了掙脫命運而成為鬼的緣分,就比較接近精神動力取向看待邪惡的觀點,精神動力取向的學者傾向於認為,邪惡源於一連串的受傷與挫折。
不同理論的學者雖然對邪惡的成因沒有定論,但他們大致上都同意一件事:當我們越是認為邪惡是別人家的事,自己不可能「墮入魔道」或「屈從於邪惡的耳語」,就越有可能不自覺地造成他人的痛苦,因為這種態度本身就是將自己與他人切割開來的作法。
多數學者也同意若缺乏理解邪惡的意願,反倒更可能無意間成為苦難的幫兇,又或者是讓自己不小心落入苦難裡,因為我們無法因應自己所不瞭解的事情,若用我的話來說,邪惡跟死亡,跟人生中必然會存在的苦痛一樣,否認、忽略與壓抑,都只會讓這些事物在暗地裡蔓延,甚至在潛意識受到控制。
簡單來說,我們越是不願意去理解邪惡,以及邪惡帶來的苦難,就越是助長了苦海的蔓延。
榮格的嫡傳弟子諾伊曼,便向我們提出了一套新的倫理學觀點,他認為我們都需要有意識地去覺察內在的陰影,而非將陰影投射到自己所厭惡的人身上,因為小至伴侶衝突,大致國家戰爭,在這當中都有陰影的存在。
陰影會讓我們無意識地開始不把人當人看,因而延伸出攻擊他人的想法:
「他這樣傷害我,我要報復回去!」
「他都都不知道他讓我這麼痛苦,我也要讓他感受一下這滋味~」
「我可以理解他的難處,但我還是應該讓他付出代價,因為這一切是如此不公平~」
「他這麼糟糕、污穢、差勁的人,一定要好好教訓一頓!」
當我們被怒火佔據,因而失去理智的時候,陰影就正悄悄在心中浮現,這時我們卻會認為邪惡的是對方,對方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事實上我們正從對方眼睛的倒映裡,看見自己內在有多少欲求、渴望需要被滿足,而我們又多希望自己是握有力量的一方。
國際間的戰爭有時候正是起因於此,例如歷史上傷亡無數的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種族滅絕的屠殺計畫,這些帶來龐大傷痛的惡,幾乎都源自於發起者想要維護自身的全善,於是將全惡投射給他們想要消滅的對象。簡單來說,想要傷害報復對方的心情有多強烈,正意味著陰影的累積有多濃厚。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理解邪惡》雖然想探討的是惡,卻引導著我們反過來思考什麼是慈悲?
現代心理學專注討論我們如何去滿足自身需求,如何追逐快樂,這對生活在壓力之中的人很有幫助,這讓我們有機會踏實地滿足慾望,並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然而過度專注於自我需求的滿足,以及想要逃避生命中的苦,往往會讓我們不自覺地開始將環境視為供給自己快樂的來源,當他人沒有獻上滿足的時候,就很容易承受著傷害我們脆弱自尊的責任,執著於快樂,往往會讓心靈越來越虛弱,因而需要透過投射陰影的方式,來讓自己好受一點。
在我眼中,榮格心理學是一套直面苦難的學問,因為當我們開始願意凝視與瞭解自己心中的苦,並將這份痛苦視為自我關懷的責任時,在療癒過程中必然會開始學習如何有智慧地回應這份苦,進而開始懂他人的痛苦,而理解並有智慧地面對苦痛,正是慈悲心的基礎。
甚至到後來,我們開始發現其實不只是他人曾經傷害過自己,我們也可能在許多時刻有意無意的傷害對方,於是我們開始願意「懺悔」,懺悔談的其實不是我有罪,而是我意識到自己原來施加了多大的痛苦給別人,這份痛一如我們經驗過的那樣。
一個人如果曾經意識到這份痛苦的巨大,必然會發自內心發出懺悔心。我想在文章結尾與你分享日本作家宮部美幸寫的奇幻小說《勇者物語》,裡面便提及了邪惡如何因懺悔心而被轉化。
《勇者物語》講述兩名少年各自進入異世界,為了收集5個寶物向高塔女神許願,因而互相競爭的經過。少年A是個凡事替人著想,因此進度遲遲落後的勇者,少年B則是未達目的不擇手段去傷害別人的勇者,進度超前。
高塔最終一層的試煉,是要跟自己的幻影對決,少年B施展出自己的絕招,因而被自己的幻影所傷,傷重不治即將死去的他,被苦苦追趕在後的少年A遇見了。
少年A緊緊握住少年B的手,少年B向他提出請求:「我快死了,你可以替我祈禱嗎?」我忘記那一段祈禱文的原文是什麼,只記得大意是這樣:
「渺小的人子啊,你曾經因為高傲,曾經自滿,又或者是為了種種,而去傷害了別人嗎?神啊,如果您聽得見的話,我們在此向您祈禱著,向您深自懺悔著,讓這痛苦的靈魂獲得安息吧!」
我記得這本小說曾經看了兩次,兩次都在這段祈禱文裡落淚,那時候我還陷在自己人際創傷裡,飽受各種情緒折磨,但在這段文字裡,我好像有個片刻裡從創傷迷霧中「清醒」了過來,看見周圍的世界。
在那一瞬間,我朦朧的意識到,不是只有我最可憐,或許我也曾因為自艾自憐,而曾經做出傷害到別人的事情,而我忽然有一種很深沉的感受,那就是我需要找到方法去療癒自己的傷痛,而不是緊抓著自己的傷痛去控訴跟傷害另一個人,我不想變得跟少年B一樣。
或許我們人生中大多數時候都是少年A,理解邪惡與認識苦痛,卻能讓我們去親近心中的那個少年B,給予他足夠的愛與關懷,傾聽他發出的怒吼跟冷笑,然後,兩位少年可以在我們心中攜手一起前進,這是減少世間苦難的慈悲懺悔,是我們理解他人生命的智慧。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