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剛剛是不是示範了完形治療的空椅法?」
這兩年帶領明鏡催眠訓練的時候,我收到許多意外的回饋:
「我沒想過催眠跟認知行為治療這麼相似!」
「剛剛那一段催眠,聽起來跟焦點解決好像喔。」
「原來催眠可以跟EFT、IFS跟SE技巧互相混搭……」
在專業訓練的最後一天,通常我會邀請一位自願的學員,上來被我示範完整的明鏡催眠:
我事先不知道個案議題是什麼,無法預先規劃技術,同時,我只有50到80分鐘的時間,必須善用空間裡所有的物品、燈光、聲音,甚至借用觀摩學員的反應,全神貫注的做一場量身定做的催眠療癒。
有時候我會跟學員一起在空間裡走動、跑跳、打太極拳,鬆動僵化的身體結構。
有時候我會吟唱梵文,或是哼一小段從內心感受到的旋律,來支持學員的身心反應。
有時候我會協助學員啟動脈輪能量,或聊聊他信仰的神明。
有些時候,我們會聊神話、童話、小說……各式各樣的隱喻,去滋養內心世界。
偶爾也會像老朋友一樣,安靜的坐著,單純地聊聊彼此的生命故事……
恍惚之間,當這個學員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發現已經完成了自己期待中的改變。
聽起來我好像在對你說一個魔法故事,是嗎?
我當年看著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的經典《催眠之聲伴隨你》的時候,也覺得這位醫生很像奇幻小說裡的魔法師。
無論是尿床的孩子、害怕動手術的病人、有婚姻困擾的婦人,還是擔心業績的中年男人,只要艾瑞克森念念咒語,困擾全都奇蹟似的解決了!
直到我6年前創立明鏡催眠(當時叫對話式催眠),開始認真把不同的諮商理論與技巧,一針一線的編織到催眠裡,我才領悟到關於治療的真相:
「催眠,是孕育心理治療的根基,心理治療,豐富了催眠的血肉。」
資深的國際催眠治療師薩德博士,曾在《催眠引導》裡,畫出心理治療流派的族譜。
我從族譜裡發現,全世界至少有20-30個治療學派受到催眠的影響,而且每個理論創始人都學過催眠。
我們就更別提祖師爺佛洛伊德了,他當年跟法國醫生夏柯學完催眠後,開始發展出他獨特的躺椅技術,雖然這招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回到明鏡催眠現場,這些年總有學生跑來問我:
「老師你剛剛是不是做了一些精神動力的詮釋?」
「感覺明鏡催眠很人本,很像是Rogers說的無條件接納與傾聽。」
「老師的示範很像是閉著眼睛的諮商耶?」
甚至還有學生覺得我在帶領正念、ACT或佛教的靜觀修練……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差異很大的回饋,有時來自於同一場示範!
我需要很謙卑的跟你說,有些學員認為我在做的事情,例如佛法、正念或ACT,其實並不是我的專長,我也不想誤導你認為催眠就是正念,或是從特定宗教發展而來。
可是同一場催眠示範,卻會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員,看到不同的技巧,這個現象還真的讓我反思很久。
直到後來我發現,那是因為多數學員都被「學派名稱」與「招式技巧」給迷惑了。
在這20年之間,無論是心理諮商或靈性療癒,大多有著「崇拜正統」的迷思,很少輕易做跨領域的整合式學習。
學習榮格或佛洛伊德的人,不太喜歡接觸短期治療的流派。關注情緒的專業人員,比較少接觸認知行為的理論。
學能量療法的人,比較少認真研究大腦跟身體結構,仰賴直覺進行療癒的助人者,則容易輕忽邏輯分析的重要。
正因為不同理論之間存在語言隔閡,大多數的助人者又習慣只接觸自己熟悉的流派。
所以大多數學員只能用自己有限的理論知識,來推論我的示範,因為明鏡催眠顯然超越單一學派所能解釋的範圍。
我很早就從實務經驗裡發現,崇拜單一學派很容易產生盲點,或是強迫個案接受特定技巧。
尤其在這10年來,網路、政治、科技、經濟、自然氣候跟社會結構的改變速度又急又快,讓人們的心理困擾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合併了生理症狀。
即使是看起來很單純的「想太多」,背後可能有我們所想像不到的成因,這讓我很早就開始建構超越單一理論、橫跨多種流派的助人系統,直到明鏡催眠誕生。
或許在我的助人系統裡,可以涵容這麼多看似衝突的治療理論與技術,才會讓催眠過程變成一面鏡子,映照出不同的樣貌吧~
學習心理諮商的伙伴,會從明鏡催眠裡看到自己熟悉的理論知識,喜歡身心靈療癒的朋友,則會感受到細緻的能量振動。
喜歡邏輯分析的伙伴,會在我的助人地圖裡擴充信念框架,想做情緒陪伴的伙伴,則會看見涵容個案的方法。
明鏡催眠就像是一面鏡子,照映出每個學員熟悉的自我認同,同時也鏡映出那些還在沉睡的、等待喚醒的潛能。
這是很有趣的事情,不是嗎?
如果你也想認識這套跨領域、跨學派、跨技術的助人系統,歡迎報名正在早鳥優惠的線上課程:
報名表:「隱喻的力量:用催眠語言走出情緒風暴」
我不只會解析現代人最常見「恐懼家族」–焦慮、緊張、不安、恐慌……還會陪你深談台灣人特有的關係情結:委屈感。
想陪伴自己迎接一個平靜自在的新年嗎~歡迎把握早鳥優惠的報名期限喔!
祝福你放開心結,擁抱平靜。
張義平(幽樹),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生命探索的引路人。
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