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催眠,你腦海中會浮現什麼?催眠師彈指然後說「睡!」或是當事人在電視螢幕前哭得唏哩嘩啦的?還是在舞台上隨著催眠師的暗示,把鞋子當成狗、把小黃瓜當成玫瑰花?
我曾聽過一些來預約催眠的當事人,很緊張的問,催眠是不是會讓人很累,我有朋友說做完之後大哭一場,然後疲倦的離開會談室,還有人問我如果看不到天使,聽不到高我說話,是不是就不適合被催眠?
剛開始面對這些疑問我滿腦子問號,後來發現台灣催眠領域的主流並非心理學觀點,對話式催眠的基礎理論之一是榮格,接下來我想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與你聊聊催眠師值得注意的四大問題,如果你想尋求專業催眠師的協助,這也可以作為你檢視催眠師素養的參考。
莫瑞史丹這位知名榮格分析師,在《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一書中,指出榮格心理學具有四大基礎:個體化歷程、分析關係、夢境解讀與積極想像,我想從催眠師的角度來跟你聊聊這四大基礎在實務工作的意義。
【速成的療癒,如同去店裡買手機】
首先我們先來談「療癒」吧,這個詞在將近十年來的靈性商業中已經被廣泛使用到幾乎每個人都在談療癒,靈性商人更宣稱只要你來接受一次療癒,或是來上完一套課程,就能獲得療癒,好像療癒跟唉奉手機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了?
在《榮格心理學辭典》中,榮格對療癒一詞的定義是「促進個體化」,個體化意味著人格邁向成熟的過程,莫瑞史丹認為個體化至少需要經歷五個歷程,如果一個人要有能力邁向療癒,至少需要度過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分別是母親的孩子、父親的兒子,以及覺察內在細緻想法與情感後,開始擺脫父母親帶來的隱形影響,並踏上成為自己的旅程開端。
換句話說,療癒在榮格心理學中被視為如同要從銅鐵中煉製出黃金一樣,是非常高難度的事情!榮格心理學對催眠師拋出的第一個詢問便是:「要讓一個人在60~120分鐘內,讓一個青少年瞬間長大成人,或是立刻把孩童時期的創傷都清理完畢,是有可能的嗎?」
我沒有標準答案,因為許多靈性商人是這樣宣稱的,這似乎是許多人的相信,或許是我專業能力還不夠,只能暫時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前進。
【催眠之所以有效,在於催眠師敢直面痛苦】
榮格向催眠師拋出的第二個詢問是:「比起精準使用技巧以及把理論當神供奉,你是否能用敬重的心來面對眼前的人?」
榮格將他與當事人間的關係稱為「神聖空間」,原文叫temenos,亦即聖所、神殿,換句話說他將會談室的空間視為一個神聖的容器,在這裡當事人所拋出的一切,都能被治療師,甚至是兩人之間形成的情感場域所共同承接,換句話說,催眠師需要有能力面對黑暗。
當事人帶來的議題通常都蘊含相當程度的痛苦,甚至是主流社會裡抱持批判的黑暗議題,若催眠師不願面對黑暗,或讓這個容器被任意打破(例如洩漏給其他人知道),甚至催眠師自己被痛苦淹沒,倉皇逃離現場,這都將對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
榮格理論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催眠治療師,例如吉利根、薩德、洪偉凱、陳大樹老師等人,當然也包括了我,事實上多數資深催眠師都相當看重關係議題,因為榮格很早就提出,是「關係」帶來療癒,理論跟技術是在神聖容器發揮作用時才派得上用場。
【保護當事人的安全,是開啟療癒的必備條件】
因此榮格心理學對催眠師拋出的第三個質問是:「你是否已經替當事人做足安全準備?」因為榮格本人便曾經在積極想像的過程中,遭遇各種恐怖的場景,他將這段經驗寫在紅書中,事實上這些恐怖意象後來一路引導他走向療癒,邁向人格成熟,並促使他走出與佛洛伊德決裂的生命幽谷。
雖然莫瑞史丹等榮格分析師並無在書中提及積極想像與催眠間的關係,但我在瞭解積極想像的運作方式後,我認為榮格可說是非常善用「無為」的催眠師,一般人認為催眠師應該主動積極介入當事人的無意識,因而認為要求自發性的積極想像不算催眠。
然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每個人都擁有自發進入催眠的能力,並不一定需要靠催眠師引導,我在平常自我修持的儀式工作中,也常會有自發性的意象前來對話,甚至我的碩士論文有一部份的材料,就是基於積極想像的作法而來。
榮格曾警告過積極想像的危險,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我在寫論文時便曾遭遇恐怖意象的襲擊,在倉皇逃離的過程中,身體明確感受到那股戰慄,部分當事人確實會在催眠中經歷戰爭、屠城、洪水等不同的意象,訓練有素的催眠師都有保護當事人不受傷害的能力,這是專業倫理中重要的一環。
【熟悉潛意識理論,是有效催眠的基本功】
榮格將潛意識地圖描繪得相當深刻而生動,因此他對催眠師提出的第四個質問是:「你對潛意識理論熟悉嗎?」雖然催眠師習慣將「催眠是跟潛意識對話」掛在嘴邊,但若要說明究竟什麼是潛意識,如何與潛意識對話,卻未必能夠詳細說清楚。
榮格與潛意識對話的方式很清晰,那就是夢境解讀,榮格將夢境視為沉睡時的積極想像,積極想像是清醒的夢境,基於這兩者都與催眠有關,因此你可以把自己的夢當成被動沉浸的催眠,而我也常跟當事人在催眠或諮商時談論他們的夢。
榮格透過他的自身經驗加上畢生的知識鑽研,完成了他對潛意識地圖的認識,無論是夢境或積極想像,他都經常提醒學生要留意當中的風險,我想這是因為他深刻明白,如果沒有對潛意識充分認識,僅是以技巧引誘潛意識現身,這無疑是一名孩子在不懂得火焰特性的情況下,在遊戲過程中把打火機丟向一堆木柴,這將會帶來劇烈的影響。
如果你仔細研究心理治療的歷史,會發現不只是榮格,其他理論創始人也都學過催眠,催眠不只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也反過來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催眠師,而這些事情極少有台灣的催眠老師能談清楚。
我私心希望能夠促進心理學跟催眠兩個領域的對話,如果你有興趣聽我解析兩者間的源流與歷史,請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我會努力在明年開設相關課程講座,好好從理論、技術跟心法的層次,把催眠這件事談清楚!
在這之前,你可以先閱讀心靈工坊出版的《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在這本書中,你將會一窺兩者之間神秘的聯繫!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微光中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