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喜歡閱讀的,反映出潛意識裡所渴望的】
不知道你平常習慣「閱讀」嗎?我指的不一定是讀書,畢竟現代人越來越不習慣看完一本書了,然而只要你有使用臉書、IG、推特等平台,或是會打開GOOGLE瀏覽文章,那你其實每天都在「閱讀」,甚至當你走在捷運站裡、漫步於街上,那些吸引你目光的事物,都是一種閱讀,而且這些讓你無意識想要觀看的事物,都反映出潛意識裡的想法與感受,看到這裡你是否隱約感受到一股熟悉感?沒錯,這正是《安眠書店》中喬伊看待世界的方式。
對我來說,《安眠書店》劇情最迷人的地方,正是編劇設法運用對話式催眠中所謂「多層次溝通」的方式,來推進每一集的劇情,在這個龐大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從喬伊的角度來說故事,可以用貝可、樂芙等女主角的視點說故事,甚至可以從帕克、米蘭達等配角的位置說故事,同時,在影集中所出現的書籍,也都透露出喬伊沒有說出口的話語,他之所以沒有透過內心獨白的方式告訴我們,其實是因為這些心思可能連他本人都不知道。
莎士比亞說:「愛情是盲目的。」我們在面對愛情(這裡的愛情泛指所有的感情關係,包括婚姻)的時候,之所以經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在關係中卡住,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不夠理智,相反地,正因為我們太想要理性思考,以致於潛意識中的情感反而不受控制地,在看不見的地方悄悄肆虐。
在《安眠書店》系列的第二篇文章裡,我想跟你聊聊第一季劇情中出現的四本書籍,他們象徵著喬伊內心不同的面向,榮格心理學式的內在探索,絕對不是閉上眼睛安靜冥想,或是透過抽象的心靈引導而來,榮格心理學鼓勵我們睜開眼睛直視身旁的一切,讓這一切成為鏡子,照映出潛意識深處的曖昧模糊,書籍,或者說我們習慣閱讀的事物,正好是一面忠實的鏡子,引導我們深刻地認識自己。
喬伊可以成為我們瞭解愛情劇本的一面鏡子,無論你是異性戀、同性戀還是智性戀,或許都可以從這面鏡子裡,重新認識自己。
【在愛情裡不分你我,有時會讓人喘不過氣】
在《安眠書店》第一季裡,首次出現的書籍雖然是貝可來店裡買的(我忽然忘記她買了什麼),不過第一本有意識登場的書,是喬伊從書店裡偷偷借給鄰居小男孩帕克的《三劍客》,很巧的是我小時候也對《三劍客》深深著迷過,因此當喬伊眨眼睛對帕克說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時候,我心頭浮現出很熟悉的感受。
《三劍客》雖然算是融入現實歷史的俠義小說,不過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說,講述的卻是彼此信任不分彼此的情誼,喬伊一再從書店裡偷偷拿書給帕克閱讀,甚至假裝自己不餓而多給他一份晚餐,後來則是請帕克替他跑腿辦事,都顯示出在喬伊心中有個理所當然的假設:「我會因為在乎你,而替你做任何事情,同樣的我也期待你以此作為回報。」
相同的互動也可以從他跟貝可之間的關係看出來,他理所當然地替貝可一路剷除所有通往作家的絆腳石:班吉、佩琪、想要詮釋性侵的教授……他覺得關係是不分彼此的,所以如果他這麼愛貝可,那麼自己也值得獲得貝可全心全意的愛,這也是為何當他發現貝可跟心理師上床的時候,會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痛下殺手,那並不單純只是受到背叛與嫉妒,而是他所相信的世界全盤崩解。
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可能是不少人所渴望的愛情劇本,然而仔細想想,其實沒有人能夠真正實踐這點,即使是喬伊也無法,否則他就不需要拿一個盒子裝載著所有的紀念品,藏在自家廁所的天花板上了,從《三劍客》裡我們讀到了喬伊渴望與他人融為一體的期待,卻也看見他在潛意識裡似乎有一部份並不這麼想。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在愛情裡,就像是一盆熊熊燃燒的烈火,可能需要好好思考一件事:火焰需要助燃物才能延續,當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被丟進火焰當中,你跟對方之間還會剩下什麼呢?
【愛讓我們想當個好人,愛的反面卻可能讓我們成為怪物】
在《安眠書店》第一季裡,帕克與喬伊之間的關係耐人尋味,從心理學來說帕克可能象徵著喬伊的內在小孩,這不只說明了是什麼讓帕克對喬伊有一份濃厚的信任感,似乎也解釋了喬伊一再出手幫助帕克的衝動是怎麼來的,事實上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編劇藉由帕克的嘴裡,說出喬伊想表達的話。
當帕克坐在書店櫃臺,一面看著《科學怪人》一面跟喬伊聊天時,他提到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他覺得主角似乎既是壞人,但又沒有這麼壞,喬伊則表示或許創造出怪物的那個人才是壞人。從表層訊息來說,帕克很精準地描繪出科學怪人表面上是個怪物,然而他的兇殘卻不是自願的,而因為創造他的法蘭克斯坦博士心生恐懼,使他在遭受迫害與追殺的過程裡,飽受折磨又心生怨恨。
如果從榮格心理學來說,《科學怪人》是喬伊心中的另一個象徵、另一個情結,科學怪人與法蘭克斯坦博士之間的關係形同父子,這似乎讓喬伊與帕克都將自己投射到這頭怪物身上,帕克覺得自己是殘暴繼父的受害者,喬伊則認為自己受到生父與繼父暴虐的對待,這種既愛又恨的情結,一步一步將喬伊轉化成愛的怪物。
你不需要懂榮格,只要你讀過《科學怪人》,就會明白喬伊之所以一方面愛著貝可,另一方面卻又對貝可(以及前任女友甘迪思)做出可怕的事情,是因為他將愛與恨、愛與恐懼全都混在一起了,當一個人長期成長在「因為我是為了你好,所以我才這樣對待你」的施暴家庭裡,他會將爭吵當成愛、將暴力當成愛、將控制當成愛。
即使長大後他學到這些並不是表達愛的適當方式,每當心中有失去愛人的恐懼時,仍然會不由自主的化身為怪物,做出可能摧毀關係,甚至摧毀對方的行為,愛的反面是漠不關心,愛的陰影則是恨,這點在台灣電影《血觀音》中也有深刻描繪,正是「我是為了你好」這句咒語,將許多人從體貼溫柔的伴侶,轉變成兄殘暴虐的怪物。
如果你在感情裡也常覺得容易情緒失控,那麼我想你可以先記得一件事:想運用理智馴服這頭怪物是很困難的,因為這頭怪物服從的是潛意識的情感,因此會如此失控的你沒有問題,也不是罪人,然而尋求專業協助卻是你需要做的,因為要深入潛意識世界,你需要嚮導跟友伴,否則就會跟喬伊一樣,嘗試孤身一人與內心怪物對抗,最後卻總是功虧一簣。
【親密關係得以延續,仰賴著與自己和解的能力】
在喬伊的回憶中出現了一本我們很熟悉的小說《咆哮山莊》,這本書的男女主角因為身份差距,因而雖然相戀卻被硬生生拆散,這導致男主角被驅逐後心生怨恨,並逐步展開自己的復仇計畫,然而在下一代陰錯陽差的愛戀中,他明白自己需要放手,並且重新找回對已逝女主角的愛。
《咆哮山莊》是他當初送給前女友甘迪思的生日禮物,這似乎隱喻著縱使他最後親手埋葬了甘迪思,然而在潛意識裡他並不真的恨她,相反地他一直很捨不得這段關係,並且因為自己所做出的失控行為而感到難受,我們可以從他只要跟貝可越來越感到親密,就會在夢中甚至現實的白日夢裡看到甘迪思的幻影,充分感受到這點,甚至我們可以說,無論是甘迪思、貝可還是樂芙,其實在喬伊心中都是同一個人,她們都是喬伊心中阿尼瑪的化身,是喬伊潛意識裡投射迷戀的對象。
換句話說,這些女人都只是喬伊用來實踐自身愛情劇本的演員,在他心中已經準備好一套戲碼,期待對方配合演出,若對方無法依循這套劇本,關係就會以失敗告終,《咆哮山莊》暗喻著改變的鑰匙其實在於自己,當喬伊不再選擇愛的陰影,而是回到愛之中,他便有機會真正建立起一段關係,否則他只是不斷複製一個個芭比娃娃而已,他從佩琪家中偷走的《奧茲瑪公主》也暗示著這點。
很有意思的是,《奧茲瑪公主》是第一季裡唯一一本不在書店裡的書籍,而且是喬伊偷來借給帕可的,後來又因為佩琪起疑心而悄悄歸還,這似乎隱喻著喬伊雖然渴望在愛情裡獲得救贖,卻仍沒有意識到一切關鍵其實在自己身上。
【療癒親密關係的能力在我們手上,而不是長在他人身上】
我們在關係中遇到困難時,實在很難忍不住去指責都是對方的問題,甚至認為只要對方改變對待自己的方式,關係就可以繼續好好的維持下去,事實上這點在同事、朋友甚至是親子關係中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認為是他人造成了自己的痛苦,因此我們要不就是強烈要求對方改變,要不就是尋求療癒師移除自己的痛苦,在《奧茲瑪公主》與《咆哮山莊》中,我們可以看到事實剛好相反,
在第一季裡,喬伊還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強加愛情劇本到伴侶身上,而不是這些女人不愛自己,因此任何一點可能破壞童話結局的可能性,他都要先在萌芽之前先下手除掉,當他埋葬甘迪思之後,將《咆哮山莊》的扉頁裁掉,那是他寫下給甘迪思愛之語的一頁,然後拔除封面,重新修繕之後,放到書店的特價區拍賣。
這種行為看起來是種「修復」,卻更像是一種「丟棄」,這不正像是我們在關係中常有的衝動嗎?因為伴侶脾氣不好,所以我想換個溫柔的伴侶,因為伴侶變老變胖了,所以我想換個年輕的妹子(或小鮮肉),因為伴侶不夠有錢,所以我找個更可靠的人好了…..裁掉我不需要的,換上我喜歡的,我們期待這種「療癒」可以替感情帶來幸福,卻沒想到只是換湯不換藥。
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有時候會在催眠與諮商中跟這樣的當事人相遇,有些人在這過程裡看見,原來我對伴侶的種種不滿,起源自我對自己的不滿意,於是願意走入潛意識那個深不可測的世界裡,在那裡他們融化了不再需要的防衛,長出更有彈性與韌性的自己,於是關係也跟著改變了,有些人則期待保留著心中的那個玻璃屋,並將對自己的不滿意埋葬在裡面,因而繼續在關係中掙扎。
伴侶改變之後,關係真的就會好起來嗎?這是《安眠書店》書店第二季拋給我們的疑問,也是我之後想再花一篇文章跟你聊聊的,延續第一季的劇情,在第二季中同樣出現了一些書籍,有機會我們也可以繼續透過這些書籍,深入瞭解自己的愛情劇本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