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成人,兒童更容易被催眠】
在傳統的催眠訓練課程裡,課本上會寫兒童不適合被催眠,
然而根據新一代的催眠理論來說,兒童其實比成人更容易被催眠,
只是需要運用不太一樣的方式進行,
通常兒童適合被催眠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1.運用想像力
兒童的想像力很豐富,只要運用他熟悉的卡通或漫畫,
像是迪士尼動畫、寶可夢、妖怪手錶等內容,
他們很容易就啟動自我催眠的過程,進入神奇的幻想世界,
許多我們希望他可以達到或完成的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2.說隱喻故事
在對成人或青少年進行的催眠技巧中,
隱喻催眠是個很適合的應用方式,
透過精彩生動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抓住兒童的注意力,
進而讓他在催眠狀態裡,感受到對自己有益的建議。
3.閱讀繪本
有些兒童繪本在圖像跟文字上具有特殊設計,
光是聆聽父母說完整個故事,就像是聽了一連串催眠引導語,
特別容易讓孩子感到放鬆與舒服,
這類繪本很多都是用來幫助父母親哄小孩入睡用的。
4.用沈穩與溫柔的方式說話
對於更小一點的孩子,甚至是嬰兒,
他們對於大人說的話語本身可能沒有太多理解,
卻會對我們說話的語氣、速度、音調有立即反應,
因此對幼兒說話時,如果可以留心自己的聲音,
本身就帶有深深的催眠效果!
【孩子們的異常行為,有時候反映著家中的狀況】
成為催眠師這幾年來,陸續會接到家長詢問是否可以幫孩子做催眠,
如果是12歲以下的孩子,因為不在我專精的年齡層,
我會幫忙轉介給團隊中更懂得跟幼兒互動的催眠師,
如果是我擅長的國高中生這個年齡層,
我通常會希望有機會可以跟父母親談談,或是幫助父母親瞭解孩子的狀況。
曾經有段時間學習家族治療,目前也持續進修家族系統排列,
加上研究所時期即以原生家庭經驗為我主要的論文寫作主題,
我很清楚知道,當孩子開始有失眠、拒(懼)學、焦躁、莫名恐慌的困擾,
甚至開始出現嗜睡、沉迷電玩、深夜晚歸、學業低落、對生涯茫然的現象時,
通常這些現象都只是我們最後可以明確看見的結果,
大多數時候都可以回溯到更早之前的「因」,
而這個因除了孩子先天人格特質、求學過程中的挫敗感或壓力事件外,
有很大的比例會跟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有時候我也觀察到,跟夫妻之間的婚姻互動,也是影響孩子的主因之一。
所以通常在接受父母替孩子的預約時,除了先確認孩子自己的意願,
當時機合適時,我也會邀請父母可以花一點時間,談談跟孩子相處時的困難,
通常這時候很容易觀察到,父母的態度會有些微妙的變化,
多數父母親都是帶著關心孩子、希望孩子「變好」的心情來預約催眠(或諮商)的,
一旦開始意識到孩子的狀態可能跟自己甚至跟伴侶有關,潛意識的焦慮感就會被挑起,
這跟台灣社會普遍習慣認為孩子有狀況,是父母親失責的觀念有關,
另一方面受到歐美心理學與親職專家的強烈影響,
新一代的父母親也很容易擔憂自己沒有「做好該做的事情」,才讓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因此在我的經驗裡,願意為了孩子來諮詢或整理自己的父母親,
相對於單純想透過催眠來幫助孩子脫離困擾的父母親,還是少很多。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常會挑起我們最深層的情緒】
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快10年了,我經常會感到很可惜,
因為無論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他們的心經常都懸在父母親身上,
表面上有問題的是孩子,似乎透過催眠技術或諮商,搞懂孩子的想法就好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父母親自己願意做一些調整,孩子的狀況往往會安定很多!
這麼說並非要追究父母親的教養責任,會認為這些孩子的父母做得不夠好,
而是相對於具有自主意識與成熟能力的大人,幼兒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是比較脆弱的,
催眠師或心理師無法像是修理壞掉的玩具一樣,三兩下就把孩子的問題行為處理掉,
因為多數時候,他們的行為反映著潛意識裡的情緒困擾,而這些情緒又與原生家庭有關。
對父母親來說,很辛苦的是孩子養到幾歲,
通常會挑起自己生命中相對應年紀的未竟經驗,
(未竟經驗指的是在成長過程中曾經被卡住的事情)
例如父母親有一方或雙方曾在小學階段,
經驗過家中雙親強烈的情緒衝突,或是成長在禁止表達情緒的家庭裡,
那麼當自己的孩子也來到小學階段時,對於孩子所展現出來的情緒,
例如焦慮、挫折感、悲傷或憤怒……就可能會無法好好的回應,
情緒感受經常會率先突破理智的束縛,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家長已經飽讀教養手冊,也認真上課,
卻還是發現孩子莫名有著失控或無法理解的偏差行為,
這時家長可能會感到困惑與挫折,認為自己沒有做好,
事實上可能不是方法出了問題,而是自己的情緒過不去。
我也很常遇到帶著青少年來催眠的家長,
他們自己在青少年時期,也沒有得到父母親細心的對待,
只能自己濛濛懂懂得去處理情緒困擾或在感情中的好奇跟疑惑,
因此當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時,
他們忽然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然而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太習慣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問題」上,
不太習慣去覺察自己的想法與情緒,
因此通常需要一點引導,才會慢慢發現自己如何跟孩子一起被卡在情緒裡。
【清晰分辨困擾的人是誰,有助於重新建立親子界線】
通常會想幫孩子主動預約心理諮商或催眠的家長,
都屬於比較有「自覺」或認真負責型的人,
畢竟如果是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多半也不會想透過專業協助來幫忙孩子,
然而我也觀察到這些父母親過度認真的結果,反而是造成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原因,
因為當父母親太想成為好爸媽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過度照顧,
或是想要將自己的價值觀放在孩子身上的狀況,
甚至有些時候孩子可能覺得自己的狀況還OK,但父母親看了卻覺得很難受,
長久以來親子之間隱藏的緊繃張力,延伸出後續的情緒困擾,
孩子可能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或傷心,也不肯提自己真正的想法,
這更讓父母親感到滿頭問號,覺得平常跟孩子關係不錯,
怎麼會忽然出現讓自己無法理解的問題呢?
在我提供的親職催眠與諮詢中,常會引導父母親稍微放鬆一下,
慢慢去釐清當孩子做出這些行為時,自己的想法跟心情是什麼?
然後慢慢去區分哪些想法可能承襲了上一代的價值觀,
哪些是自己認為應該要遵守的價值觀,
而這些信念,真的適用在孩子身上嗎?
自己對於孩子的擔憂與期望是什麼?
可以有什麼不同的作法,既能順應孩子特質也能讓他真正健全成長?
最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裡,自己哪些尚未化解的成長經驗冒出來了?
這些經驗所挑起的情緒,又是如何卡住自己的?
當父母親願意這樣細細的整理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後,
往往會覺得鬆了一口氣,也更可以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從家庭系統來看,孩子的問題行為,經常反映著過度疏離或緊密的親子關係,
有時候確實是蠻複雜的,也不容易一下子就全部都看懂,
因此我常說,既然父母親如此在乎與關心孩子的情況,願意帶他來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父母親自己願意花時間,坐下來好好談談、回顧與整理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對孩子的幫助往往會是最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