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專屬人際解憂課》是一本包裝在高敏感話題底下的創傷療癒好書!
自從高敏感成為台灣流行的詞彙後,我與幾個同儕不約而同都認為這3個字其實與創傷有非常大的關係,因此我很高興方言文化推薦了這本好書來閱讀。
什麼是「高敏感」?簡單來說就是比起身旁的人,對客觀資訊擁有更高的敏感度,例如聲音、光線、氣味、人際互動、情緒反應等等。
作者特別強調,高敏感是對客觀資訊有反應,如果這個資訊客觀來說不存在,甚至周圍的人或儀器都無法測量出來,那麼這是思覺失調或精神病理症狀,建議要儘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看到這裡,你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情緩一緩,高敏感不一定會造成困擾,雖然這時代裡的高敏人越來越容易有困擾了。
那麼怎麼樣才會讓高敏感無法成為天賦,而是囚禁我們的流沙河?
通常會在情緒或人際上深感挫折、不安甚至恐懼的高敏人,都跟人際支持系統、家庭成長經驗與同儕關係有關,此外也跟缺乏社交技能有關,長年接觸創傷治療的我,立刻發現這些因素都跟複雜性創傷(CPTSD)脫離不了關係。
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受到父母忽略、語言與身體暴力,或是當你在學校遇到挫折時難以跟向同儕與師長求救,甚至長大後沒有可以談談內心話的朋友,以致於要跟人親密靠近時,很容易挑起不舒服的心情。
那麼你很可能已經受到CPTSD影響而不自知,建議閱讀這本書時,可以合併看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自我療癒聖經》,會對自己的高敏感特質有更完整的認識,也能找到更多自我照顧的方式。
我很喜歡《高敏感專屬人際解憂課》的作者,能夠將創傷知情的概念融入高敏感的主題裡,這表示他已經注意到高敏感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背後深埋著潛意識呼救的訊號。
雖然這些特質經常讓高敏人能夠在人際關係裡更細膩的傾聽與理解另一個人,但有時候這些「細膩」也可能是一種缺乏社交技巧跟界線導致的自我投射。
因此想讓高敏感成為自身天賦,首先我們需要先懂得面對與陪伴受傷的自己。
《高敏感專屬人際解憂課》裡提供許多自我協助的方式,這些方式都相當深入,我大力推薦想瞭解的伙伴閱讀。
除了之前在韓劇《就算是精神病也沒關係》裡流行一時的蝴蝶擁抱,我特別喜歡裡面的兩個技巧:平靜之所以及保險箱技巧。
平靜之所是美國心理師發展出來的技術,我們可以引導自己進入一個全然正向與感到滋養的心靈空間,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空間的支持,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想像力,那麼借用你曾經去過的地方也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地方所帶給你的感覺,一定要是全然正面的,否則將會在自我陪伴時一併喚起不舒服的感受。
對有創傷經驗的人來說,要做到這一點特別難,在我多年的實務經驗中,確實注意到對有些當事人而言,這輩子幾乎沒有純然正向的經驗,因此在進行平靜之所的練習時,受到很大的挫折。
作者強烈建議你,如果你發現難以獨自操作這項技巧,尋求心理師協助絕對是必要的,因為創傷帶來的潛藏破壞比你想像中得更嚴重。
那在找心理師之前,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呢?保險箱技巧就是用在這個時刻了~
在自我陪伴跟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以處理的負面情緒,這時候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辦,往往會讓我們對自我探索感到更害怕,我在培訓新手催眠師的時候,也常觀察到這個現象。
然而處理負面情緒,尤其是強烈的不舒服時,需要很細緻的技巧才能因應,因此我會教學生引導當事人,想像身旁有個保險箱,把這些感受暫時放到保險鄉裡,等到日後有能力處理時再進行探索。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稍微有個呼吸的空間,先專注在自我陪伴的過程,對自我探索也會比較有信心。
其實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注意到作者採用了很多催眠式的語言來因應創傷,而我注意到在這些技巧背後,有個超越技巧,甚至比執行這些技巧更重要的事情,是這件事讓高敏人能夠開展喜悅平靜的生活:
接納所有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存在。
所有的自我照顧技術,最終極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接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不管是高敏感特質帶來的不舒服,還是成長過程裡感到被忽略、遺棄與惡意的對待。
這是一個反直覺的行動,卻是所有療癒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就是允許自己安靜的跟苦難在一起,然後這份苦難將會從潛意識中現身,訴說那些重要而珍貴的真實。
恐懼是為了引導我們修復過去的傷,憤怒則給予我們保護的力量,憂鬱是提是我們如何找到快樂的線索,每個苦難都反映出真實自我的一部份,他們不是敵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
《高敏感專屬人際解憂課》教會我們要對自己的苦難有耐心,並對復原抱持信心,同時再三強調適時求助專業人員的重要性,因為當我們失去耐心跟信心時,至少有專業的心理師可以支撐住我們。
如果你覺得自己容易「想太多」、有點玻璃心,腦中總是有各種小劇場,或是跟人相處時很難情緒穩定下來,那麼看看這本好書吧,從文字裡你可以開始練習培養自我照顧的耐心,並從練習各種技巧中建立對生活的信心。
祝福你讓高敏感轉化成屬於自己的天賦!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隱喻催眠:讓潛意識陪你啟動心靈療癒原力》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