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專業同儕交流時,多半立刻想到我擅長催眠,並將我視為學院派的心理師,尤其大學與研究所的母校,當年涵蓋多數考生前三志願中的其中兩名,然而比較少人知道我其實長期接觸身心靈領域,除非是熟識的朋友,否則我很少主動提及這塊。
在療癒客棧裡較少提到我在靈性圈的背景,其實來自於許多過去的傷心事,然而越是深耕實務場域,我越發現心理跟靈性的長期分裂,導致同時關注這兩個領域的學習者,缺少有經驗的老師帶領,因而蒙受損失,甚至最後賠上的是個案權益。
因此,接下來我想跟你聊聊我在跨領域學習的經驗,以及從中獲得的反思。
我踏入靈性療癒的第一個敲門磚是托特塔羅牌,我立刻發現托特系統跟心理學間有著隱晦聯繫,興沖沖地想找尋適合的老師求教,然而無論是命理或心理領域的老師,都告訴我要不專心學習塔羅占卜,要不專心學習諮商,不要去學那些「非專業」的東西。
這個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在專業領域中如果缺乏願意傳承經驗的前輩,或是前輩太過於保守,往往會阻礙新手獲得成長的養分,尤其對想跨領域專業整合的助人者來說,若老師本身缺乏相關經驗,很可能會過早扼殺他們的熱情。
幸好我並不是個容易在學習上退縮的人。研究所除了塔羅牌,以及從榮格心理學延伸出來的心靈原型卡,我還接觸能量療法、花精、薩滿吟唱等被歸類在非主流領域的療癒方式。
基於專業倫理,我實習時聽從督導建議,沒有將這些方式納入會談中,但心中一直有個聲音,邀請我繼續研究兩個領域間的差異與相似,於是我找到了榮格心理學。
成為心理師後我繼續找尋能夠協助我整合兩個領域的老師,在追尋整合的十多年來,我認識許多跨領域的好伙伴,卻也發現靈性圈跟心理圈常年存在著打不完的仗。
當我參加心理專業研習時,常會聽見對於靈性療癒的批評:
「那些怪力亂神的人,根本沒有倫理可言!」
「他們隨便算個牌,就可以收得比心理師貴了。」
「能量這種東西,真的可以帶來長期改變嗎,感覺更像是詐騙吧?」
我參與靈性課程的時候,則需要面對對心理諮商的攻擊:
「你們心理師只會用頭腦分析個案的事情,沒用啦~」
「心理學只能處理意識層面的問題,哪有靈性療癒來得深入?」
「一天到晚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療癒應該要順著你的心!」
你發現了嗎?同樣都是想要助人的一群人,卻因為身份不同而互相羨慕、嫉妒、批判與攻擊,這些年來,我有時候免不了會感到疑惑,跨領域之爭究竟為得是什麼?在批評前,我們有認真深入研究批判的領域嗎?
榮格心理學強調對陰影的覺察,我發現心理跟靈性圈的互相批判,有一部份正是源於陰影的投射,雙方都投射自己所不認同的價值觀,到另一個領域身上,卻從未思考彼此間的相似之處。
心理師受法律約束,在不傷害個案與保障權益上,會有較好的基礎,然而若靈性工作者不甘成為毫無倫理的靈性商人,而能提昇專業知能與思考,並精進專業能力,或是心理師願意為了個案最佳利益而將靈性思維納入會談中,反而是維護個案權益的良好作法。
就拿我最擅長的催眠來說好了,心理治療跟催眠間存在著深厚的淵源,因此對催眠師來說,若能持續進修心理學專業,將能彌補催眠學習中的不足,反過來說心理相關助人者若能學習催眠,則能提升催化改變的能力。
然而催眠師跟心理師長期處於衝突與分裂,使得雙方都不容易彎下腰來向對方學習,而是固守在自己擁護的價值觀裡,讓個案無法獲得需要的協助。
長期進行跨領域學習,讓我明白一件事:有問題的不是我們隸屬於哪一個身份,而是我們是否願意認真看待自己的專業學習,並願意為了守護個案的權益時時反思服務內容。
看到這裡你一定發現了:當擁有跨領域身份時,其中一個身份很容易就會被歸類成非主流、非正統,這便是將陰影投射到敵人身上的作法,我們也就因此失去了向另一個領域學習的機會。
領域之爭讓我們看似贏得專業話語權,賠上的卻是個案福祉,這讓我開始想要將過去從不同老師身上學到的知識與技巧,傳遞給想要跨領域學習的伙伴。
所以我後來開始稱自己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或是身心靈整合取向的心理師,因為對我來說,焦點永遠放在「如何在專業倫理中,有效陪伴個案」,而不是斤斤計較誰對誰錯的問題。
長期跨領域深耕的我,經常聽見同儕們的辛酸,像是渴望成為助人者卻一直被主流排斥的挫折感,或是眼看有需要協助的人,去到只會行銷卻缺乏專業能力的同業手中,被二次傷害後的不捨。
在這十多年來,我發現有心想跨領域整合的助人者,經常背負各種被評價的傷痕,卻缺乏同儕支持,只能自己悶著頭找課程上,最後反而無法獲得需要的專業成長,甚至開始喪失專業自信,變得越來越不敢接案。
我越來越清楚看到自己具有橋樑的特質,能夠將其中一個領域的語言,翻譯給另一個領域的人聽,這讓我能不斷認識志同道合的伙伴,並將各式各樣的助人心法與技巧,逐漸整合為「對話式催眠」這個獨創取向。
尤其我在專業學習上,是個容易缺乏信心的人,因此我知道自己雖然對專業品質的要求是相當嚴苛的,在教學與督導的過程中,卻會是個努力支持學員的老師。
在心理師受訓的漫長過程中,我非常清楚一件事:老師怎麼對待學生,學生就會用相同的態度對待個案,因此唯有兼具專業與溫暖的老師,才能陪著學生用相同態度陪著個案前進。
為了促進催眠與心理領域的交流,讓願意跨領域整合助人專業的伙伴,能夠獲得支持與陪伴,2024年我將展開「心理專業傳承計畫」,並分為線上與實體兩個系列。
為了確保品質,這個計畫將限定參加資格,已經在11/22公布在臉書「幽樹的療癒客棧」上了
邀請認真學習、有助人熱忱並渴望成長的伙伴,2024年我們一起在專業助人的道路上同行!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我是微光中的引路人,在幽暗微光中,與你同行。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