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的潮流跟趨勢在哪裡?】
在這三年來每年我都會舉辦一到兩場行動心理師的工作坊或講座,
我發現大概從去年開始,詢問「心理諮商未來的發展趨勢」的伙伴增加不少,
每年督導實習心理師或新手心理師時,「該如何及早替就業做準備」,
也成為他們越來越高度關心的話題,
也有不少準備報考心輔所的伙伴會私下來問我:
「是不是一定要學會牌卡、人類圖這類身心靈的知識,
能夠到知名平台上寫一些時事文章,才能增加未來成為心理師的工作穩定性?」
根據我有限的觀察,公會這幾年似乎也逐漸開始會舉辦一些關於「心理趨勢」的講座,
與新手心理師們分享「心理就業趨勢」的相關資訊與作法,
從這些現象中,都可以感受到在心理諮商領域中,瀰漫著一股「就業焦慮」。
今年的心理師考試已經結束了,再過兩個月左右,
台灣又會增加非常多的諮商心理師,其中又有不少人可能會成為行動心理師,
「台灣社會的心理需求在哪裡?我是否應該儘快跟上心理界的潮流?」
或許是不少想轉往行動生涯,或是正在思考自身職涯發展方向的伙伴所關心的,
我在六月的斜槓心理師專題講座中,曾經分享幾個個人的觀察,
對於台灣社會發展比較敏感的人,
大概都會同意在未來五到十年內,確實有幾個明顯的發展趨勢,
然而我也提醒伙伴們一件事情:「單純跟隨潮流,絕對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職場」,
心理諮商是與「人」有關的工作,若是為了跟上時代趨勢而準備,
首先需要面臨的風險,將會是等到自己準備好的這天,這個趨勢可能早已再度過時,
其次是若這個發展方向跟自己的能力與興趣相差太大,我們也很難真的長久維繫。
那麼,面對這個百花齊放、快速變化的「職場」,
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儘可能的「適應求生」,
在安穩的生活之餘,可能還有一些心力來實踐當初助人的熱情呢?
【有能力的人需要儘早準備,缺乏資源的人需要設法站穩腳步】
在我還是研究所學生時,曾經有過一段充滿熱情與理念的日子,
當時我深深相信「凡事只要抱持熱情、投入努力,就會往自己渴望的方向邁進」,
這句話到了現在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只是我更看見實踐理念時需要具備的務實面,
只要擁抱熱情、懷抱理想,努力不懈,就能夠服務到真心想接觸的客群的人,
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能力與運氣之外,本身在金錢、時間或各方面的資源通常也比較多,
例如不需要打工能專心投入學業,或是比較有時間跟費用參加研習等等,
從很務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實踐理想的機會本來就比較大,
如果我們屬於擁有這些有利條件的人,儘早思考自己的未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隨著每年心理師大量增加,工作機會卻沒有相對應的成長,
如今相關系所的學生畢業後所面對的挑戰,的確比十年前的心理師而言激烈很多倍!
「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這句話聽起來雖然很美,
然而在投入相關系所學習的伙伴中,確實也有一群光靠渴望與熱情,
仍然難以如同儕這麼順利發展的伙伴,不見得是這些人不努力,而是缺乏資源,
有些人可能需要兼一兩份工作,才能賺取生活費甚至補貼家用,
也有些人在「唸書」這件事情上,本就不那麼擅長,需要花更多時間理解,
也有些人可能就讀的學校資源不多,因此在專業訓練上還有許多發展空間,
另外也有些人因為實習機構的限制,在實務經驗裡,需要更多的磨練,
在我曾接觸過的伙伴裡,也有人運氣很差的把上述情況都遇過一遍了,
這樣的伙伴所感受到的焦慮,往往是比前一段的伙伴更大的。
對於這群伙伴,即使在條件不這麼優渥的情況下,
仍然願意持續為了理想與信念努力,我真心覺得佩服,
同時我會更鼓勵這樣的人,能夠先把專注力放在「務實面」上,
在心理諮商中最基本的能力,例如同理心、建立信任關係的部分,
雖然心理師的發展需要許多更進階的能力,
然而在新手階段,能夠與同儕之間顯現出差異的,
通常不是專業理論、技術上有多麼高明,而是基本功的穩定性。
我始終相信,要能夠發展出對當事人高度的同理,
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值得信賴的諮商關係,
靠的不是參加研習、工作坊所學到的那些技術,
而是我們是否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生命與內心陰暗面?
面對自己這件事,雖然有時需要靠付費諮商或參加工作坊來獲得,
只要願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與省思,其實已經能夠帶來很大的幫助,
與其盲目花錢報名各種課程,透過閱讀、自由書寫、曼陀羅或任何生活中就可操作的自我對話方式,
好好整理自己的生命經驗,最後得出來的效果反而會是最持久而明顯的,
如果是缺乏資源的伙伴,好好先有個穩定工作,花時間整理自己,
雖然看起來進展緩慢,或許更會是個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方式。
【心理諮商除了是一門技術,也可以是種生活態度】
每個心理師對自己身為心理師的角色定位都很不同,
對我來説,心理諮商與其說只是一種「專業」,
更不如說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每當我在自由書寫跟省思職涯發展時,
往往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當我純粹把心理師當成一個工作來思考的時候,焦慮感通常是非常大的,
我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有哪些不足、會拿自己跟其他優秀的心理師比較,
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也會汲汲營營思考的該怎麼樣才能「賺到足夠的錢」,
這樣的思考方式,讓我變得很沒有彈性,而且會陷入「問題解決」的狀態中。
然而當我能換個角度想,回到自己現在已經擁有的能力之中,
好好去感受自己期待生活是什麼樣子?我做哪些事情是很有樂趣而且能夠勝任的,
這些我做起來很有動力的事情,可以如何轉換成工作與服務項目,
我的注意力比較能從外在環境回到內心狀態中,心情也變得比較平靜而從容,
這時候再搭配一些做起來不這麼有幹勁,但為了生活所需勉強接洽的工作項目,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感,就變得清晰許多了,
每當我用這樣的方式面對行動心理師不穩定的生涯變化時,
都會再次發現,這種注意力從外在現實轉移到內在覺察,
再從覺察轉換出回應現實挑戰的過程,
與心理諮商中所發生的變化,其實是非常相似的,
這或許是因為我對心理師的自我定位:我只分享我懂得、我會的,
而且能夠通過生命經驗考驗的心理知識的人,
對我來説,心理諮商與其說是一項工作,更像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願意迎接改變、勇於面對未知,是我們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已經有越來越多書籍、新聞、網路文章與影片,
不斷告訴我們全世界都在經歷重大的改變,
相較於我們父母親的時代,一份工作或許就可以持續一輩子,
只要單純努力工作,就可以擁有穩定退休金、確保晚年安穩,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變化的時代裡,
未來趨勢的預測變得越來越不可靠,而單一專業能力也難以成為確保安穩的條件,
我想任何一個人,即使不是心理師,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
所感受到的焦慮感與壓力,都會是蠻大的。
早在五六年前,我在大學教生涯規劃課程的時候,
就與我的學生們分享過:「除了分析與規劃未來的能力,
我們更需要擁有面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在諮商的基礎訓練中,我們最常在接觸治療理論時被問道:
「這個理論的人性觀是什麼?」
「這個理論認為人為什麼痛苦?」
「這個理論認為人如何改變?」
想要在心理師這條路上走得安穩,或許我們也需要不斷回到這些基本反思上,
問問自己:「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怎麼看待生命?」
「我喜歡什麼?我的熱情在哪裡?」、「我的限制或能力極限哪裡?」
「如果要改變現況,我需要些什麼?可以如何達到?」
當我們擁有了持續面對變化的能力,或許可以幫助自己,
在這個百花齊放、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裡,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