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與死亡擦身而過,改變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你曾經有感覺死亡靠近自己的經驗嗎?閱讀亞隆所寫的《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一書,我忍不住想起自己幾次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經驗,說來奇妙,我人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死,而且有種被死亡籠罩的陰霾,竟是在青春年少之時,許多人說我外貌看起來很年輕,但說話方式卻很成熟,我想或多或少跟這個經驗有關。
我在升高中的暑假首次爆發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很快的過敏從臉部一路蔓延到全身,這除了間接導致高中被同儕霸凌,在班上被孤立的焦慮感,也讓皮膚過敏更為惡化,每天生活在可能被嘲弄、丟東西、書本消失的恐懼裡,讓我很快產生幻聽的現象,甚至在高二上學期因為全身急性發炎,被強烈建議住進台大醫院病房休養。
那個時候我皮膚整個都是紅色的,渾身發燙,除了過敏的疹子之外,因為非常癢所以也會抓出很多傷痕,身體幾乎找不到一絲完整的皮膚,醫生建議我要住院治療,否則一定撐不到學測,我住院之後一天需要睡16小時以上,除了吃飯跟痛苦的洗澡之外,幾乎都昏迷在床上,即使清醒也覺得渾身無力,我記得在前兩週裡,常懷疑自己活不到30歲,雖然面對探望的親友總是故做鎮定,「我會死掉」這個念頭卻常悄悄浮現在心頭。
從醫院離開時,我對自己說:「既然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接下來的日子都不可以浪費。」現在回頭來看,我人生前半段至今超乎尋常的努力,以及對自己嚴苛的標準,或許有一部份跟死亡恐懼有很密切的關係吧!
【死亡焦慮就像太陽,經常換個方式躲在生活的烏雲裡】
亞隆用太陽隱喻死亡,他認為人終將一死,一如太陽不可能被忽視,卻也讓人難以注視,死亡帶有相同的性質,然而若我們願意凝視如同太陽的死亡,或許就能替生活帶來莫大改變,我高中時第一次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經驗,以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與死亡有關的議題,即證明亞隆所說的:「當我們開始接觸到死,有意識的凝視這件事,即可以替生活帶來極大的更新。」
或許你這輩子沒有像我這麼極端的經驗,覺得死亡與自己還很遙遠,不過亞隆指出在生活中的不少現象,可能都是下意識迴避死亡焦慮的行為,例如莫名為某件事情感到焦慮,這份焦慮程度超過一般人邏輯推估的份量,又或者是有些人喜歡從事非常刺激的活動,這可能也是下意識想要對抗死亡恐懼的行為,我自己則從催眠與諮商實務經驗中,發現有些人的上癮問題具有潛意識中想迴避死亡的動機,另外部分具有恐慌發作與焦慮症的當事人,有時也是因為生活壓力事件啟動對死亡的害怕,例如離婚、被裁員、親友過世等等。
甚至當我們進一步環顧四周,有這麼多健身與逆齡保養品的廣告,以及媒體上不斷吹捧青春年少的美好與力量,並大肆宣揚夢想與心想事成所帶來的奇蹟,台灣社會的集體潛意識裡,似乎瀰漫一股濃濃的死亡焦慮,我想這與台灣早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但我們都還沒完全意識與接受這件事,社會也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有關。
【對抗死亡最好的方式不是追求青春,而是讓生命意義延續下去】
我很喜歡亞隆在書中深刻的提醒,死亡終究是無法對抗的,他就像是塔羅牌13號大阿克那的圖像所示現的一樣:當死神前來拜訪時,最先被恐懼擊倒的是想以世俗權力對抗死神的國王,以宗教信仰作為護盾的教宗,以及心懷浪漫夢想的少女也都不足以抵禦死亡,唯有像是個孩童一樣欣然迎向死神,是面對生命唯一的出路。
然而死亡如此讓人驚懼,你一定會懷疑著要怎麼做才能欣然接受人終將一死的事實?亞隆指出當你在這世界上泛起「漣漪」,這份意義感將可以幫助你在思考死亡時少一些遺憾。所謂的漣漪指的是你在他人生命中留下的影響,例如老師每年都會陪伴一群學生成長,並在其中幾位學生心中留下痕跡,心理治療師可能也會從當事人的成長裡感到一絲安慰。
如果我們能夠努力活著,並試圖與他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那麼我們必定會對另一個人的生命產生影響,而他又會去影響下一個人的生命,如此一來,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意義感,便會像是漣漪一樣擴散出去。反過來說,他人的漣漪也可能對我們帶來啟發,並由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閱讀《凝視太陽》,讓我忍不住想起最近開始規劃要有系統的將自身擔任療癒師的經驗整理出來,與有心想以專業服務社會的療癒師們分享,除此之外透過文章支持有需要的人,更是我進行超過十年從未間斷的壯舉,有些人覺得我很傻,覺得這是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情,也有人驚嘆我怎麼有能量可以不斷產出這些行動,或許我是嘗試替自己這飄渺的一生,找到一絲價值感吧!
【當我們不再只是思考自己,死亡就可以成為生命的一部份而存在】
不知道你會怕死嗎?在亞隆的眼中死亡似乎並不是值得懼怕的事情,若以他的觀點來說,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大多出自於對未知的想像,以及過於執著在個人的痛苦裡,除了在生命中留下漣漪,他也相當肯定人際間彼此支持的重要性,在書中他甚至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當所有哲學思考與諮商技術都失效時,唯有他對當事人堅定的關懷,讓對方再次感到有力氣去面對濃濃的死亡焦慮。
我在會談室裡看到的大致也是如此,當深陷在個人痛苦裡,不管再怎麼有效的催眠技巧,往往都會像是被吞入黑洞一樣失靈,在這時候我所要做的並不是拿出大道理說服當事人改變,更不是努力施展更高級的技術來力挽狂瀾,我陪伴過一些重度憂鬱或創傷的當事人,有時候真摯的關懷遠比嘴巴上說一大堆來得更有效,在這些心靈相會的時刻裡,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無聲勝有聲。」
村上春樹曾在《挪威的森林》中寫到:「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份存在著」這句話我從高中就已經讀過,卻花了10多年的歲月,才一點一滴慢慢明白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當我開始用心與身旁的人建立聯繫、接受別人的陪伴與幫助,並在專業領域中嘗試分享所有我會的技巧與知識,因而在無形中與許多人建立起心靈連結後,我已經不再老是感受到死神向我招手,我也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溫度,並有越來越豐厚的力量,陪伴著越來越多人從死亡蔭谷裡走向溫暖。
《凝視太陽》這本書非常適合所有想要瞭解死亡議題的人深刻閱讀,如果你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正深陷人生重大危機,例如親友離世、身患疾病等情況,閱讀這本書或許也能替你帶來一絲力量,不過我會建議正處於中重度憂鬱症的朋友暫緩閱讀這本書,或是在穩定的諮商晤談過程裡閱讀這本書,比較可以降低書中內容挑起的不舒服,當然,如果你是有心想增進陪伴品質的療癒師,這本書絕對可以增加你對當事人的深度同理~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