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吼?我喜歡吃這間店的烤雞」「好吃!不過你知道嗎?這個烤雞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雞皮有特殊處理過,所以吃起來的味道跟口感,跟一般的店很不一樣。」有次我跟朋友在吃雞的時候,他忽然迸出這樣一句話。
對不懂烹飪的我來說,食物只分成好吃跟不好吃兩種,至於怎麼料理出這些美味,我一竅不通,接下來的30分鐘,我都在聽朋友分享如果要把烤雞弄得這麼好吃,該怎麼做比較好。
我記得自己問了很多問題,像是先刷上醬汁再烤,跟烤了才刷上醬汁有什麼不一樣,如果不要讓烤雞變得太油或太柴,該怎麼做比較好,我認為自己問的都是一些基本問題,但朋友都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讓我覺得做菜雖然深奧但很有趣,而且是可以透過練習逐漸熟練的,大大增加我對做嘗試作菜的信心。
我由衷地讚嘆朋友「欸欸我覺得你真的好厲害,都知道怎麼煮出美味的菜色!」朋友只是笑笑,啜飲著杯中的威士忌,「你擅長催眠的資深心理師,在帶新人的時候,跟我做的事情應該也差不多吧?」
被朋友這麼一說,我回想起自己平常在督導的時候,大概都做了些什麼,「好像很類似,不過還是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
「我覺得我們相同的地方,都是希望讓聽的人可以變好,你希望我可以做出美味的烤雞,我希望能讓催眠師接案順利。」
「不過你比較是直接回答我的問題,我會先透過反問來協助催眠師思考。」
我一邊回憶一邊舉例,像是我可能會問找我討論個案的催眠師
「你剛剛這一段做了些什麼?」
「是什麼讓你想要做這個技巧?」
「做了這個技巧之後,個案的反應如何?」
「當個案有這些反應的時候,你覺得他在想什麼?心情怎麼樣?」
「在卡關的地方,如果再來一次,你可以怎麼做會有改善?」
朋友有點困惑的說:「這樣聽起來很麻煩耶,為什麼你不直接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
「因為催眠師要處理的不是雞,是人,雞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你用同一套手法處理雞皮,得到的結果會是一模一樣的,可是你同樣說一句放輕鬆,十個個案會有十種反應。」
朋友可能有點微醺了,他楞楞看著我:「那把十種方法都教給你的學生就好了,不是嗎?我也是這樣學會料理烤雞的。」
我也喝了一口威士忌:「那這樣學生就永遠都只能依賴我了,不是嗎?」
當我脫口而出這句話的時候,發現經過多年來的督導訓練以及實務經驗後,自己的想法已經跟六七年前截然不同了。
我一開始認為學生不會就是要教到會,然而人心實在太複雜了,當學生習慣被動聽我解釋,而不是自己先想過一輪再發問,這反而只是讓新手催眠師變得越來越沒有信心而已。
相反地當我可以陪著新手催眠師思考自己在催眠裡的狀態,他才能逐漸變得跟我一樣,成為獨當一面的催眠師(或心理師),所以雖然督導過程很燒腦,長期下來效果卻很好。
「原來如此,當督導很辛苦,願意被督導的人也…很辛苦。」我點頭認同朋友聽完後的感想。
其實據我所知,有持續接受督導的催眠師是非常少的,因此有些朋友或學生來詢問我,他可能付不起我的收費,還有哪一位催眠師比較值得信任時,我除了推薦自己服務的催眠機構外,通常還會補一句:「不一定要來我服務的機構,但你可以問問這位催眠師有沒有長期接受督導?」
首先,願意花錢接受督導的催眠師,他的接案量一定比較大,至少足以支付督導費用,這表示他的實務經驗夠豐富。
其次,他願意透過督導的協助持續精進自己,表示這位催眠師有前輩可以手把手守護他,同時也保障個案預約的權益,這表示他對專業品質的自我要求夠高。
對我來說接受督導並非意味著自己還不夠專業,這反而是慎重善待個案的態度,因為來到會談室裡的人,都一條寶貴的生命,探索心靈不如外科手術那樣有具體劃開與縫合的過程,內心的受傷卻同等真實,我不能隨便拿當事人的心靈健康開玩笑啊~
「我懂,雞肉處理壞了大不了扔掉,但人心不能隨意糟蹋~」朋友看起來有點醉了,我們陷入短暫沉默,我請服務生來幫忙加點水,轉換一下心情。
如果你是想預約催眠的人,請記得務必問問催眠師有沒有在接受督導,如果你是想發展專業的催眠師,也請記得找有接受過督導訓練的催眠師督導喔!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