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寂寞到恐慌發作的靜靜】
不知道你跟人相處的時候,會有那種「怕麻煩別人」的習慣嗎?甚至有時候明明自己過得不太好,很渴望朋友可以來關心,可是當真的有人問候你的時候,卻又會雲淡風輕的說聲:「我還好啊」這種過度堅強的習慣,應該讓你覺得蠻辛苦的吧?
靜靜被醫生診斷出有「恐慌發作」的現象,因為搜尋到我的網站,所以決定死馬當活馬醫,「我不想要一輩子靠藥物,所以想來看看,在潛意識裡,有什麼在影響著我」如果是傳統語言治療的諮商,心理師可能會多詢問一點他的症狀,好釐清恐慌發作的細節,然而靜靜來預約的是對話式催眠,所以我決定從不一樣的角度來探索。
我先引導他建立一個安全的心靈狀態,接著詢問「通常在這時候,你的身體感覺怎麼樣?」「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快死掉了」我看到他表情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感覺有些過去經驗被勾動了,剛好可以順勢往下探索「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什麼時候呢?」「那時候我一個人在家,準備要出門……」
當我們進入潛意識探索後,發現恐慌發作看起來好像沒有邏輯,但幾乎都是在他要出門,或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因此我繼續往下問:「當你一個人的時候,通常都有什麼樣的感覺呢?」「我覺得很害怕……覺得好像一個人被丟在這世界上,我通常會想辦法打給朋友講電話,要不就是滑滑手機……」
【一個人時覺得孤單,有人在旁邊卻又過度堅強】
我本來以為靜靜是一個凡事依賴的人,當持續深談後,發現他心中其實蠻矛盾的,「我其實很不想要麻煩別人,所以如果可以,別人問我的時候,我都會假裝自己沒事」我不自覺地替他把話接下去,因為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有很深沉的情緒「……所以當你鼓起勇氣打電話的時候,已經快要到崩潰邊緣了」
「對啊!有時候我都快覺得自己要發瘋了,我這樣是不是有病?」雖然淚水都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了,但我看得出靜靜很努力在壓抑自己的情緒,「我聽到妳好像在說,一個人的時候很孤單,那種寂寞的感覺快要把自己逼瘋了,可是又不敢去打擾別人,我有個好奇,在那個時候,你心中的聲音會說些什麼?」
「我好痛苦,好想要有人陪陪我」當他說完這句話,我注意到他的語氣忽然變得比較平板,「感覺你心中好像還有另外一個聲音,他正在說些什麼?」他聳聳肩:「不會有人來的,所以你應該要堅強一點,這樣才對。」我看到他的表情變得有點嚴肅,隱約感覺到,正是因為平時這個聲音努力壓抑著孤單,才讓感受變得更濃厚。
【孤單不只是因為身旁沒有人,而是連我們都不敢正視自己】
在對話式催眠裡,我常會請當事人去扮演心中不同的聲音,好好去經驗潛意識裡的各種情緒,當我陪著靜靜這麼做的時候,才發現在他內心深處,其實非常討厭自己,「你好像特別不喜歡那個動不動就哭,感覺很情緒化的自己,對嗎?」看著他點點頭,我嘗試把這個聲音說得更清晰:「好像心中有個聲音在說,哭又不能解決事情,趕快振作起來啊!」我比出大力搖晃的動作。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孤單的感受來自於沒有人陪在身旁,然而在許多催眠探索中,我卻發現在感覺孤單的人裡頭,有很大一部份都有自我厭惡的傾向:「你怎麼會這麼軟弱?」「你不應該老是靠別人」「請別人幫忙,就等於給對方傷害你的機會!」
當我們在成長過程裡,經常感覺到自己不被愛之後,潛意識裡就會內建這種我稱之為「內在孤兒」的聲音,如果你潛意識裡也有內在孤兒,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多好相處,別人往往會感受到有一道隱形的牆,甚至可能會讓對方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感。
這樣的人有時會被誤認成很難搞,或者是個凡事堅強獨立的男子漢(女強人),然而他們心中其實非常孤單,而且渴望被愛,只是習慣披上「我很好」的外衣,因為當自己獨處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有很深的自卑感,在某次對話式催眠裡,靜靜就吐露了這樣的心聲:「連我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了,真的會有人喜歡我嗎?」
【給自己一個真心的擁抱,把內心的孩子接回家】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也聽見了內在孤兒的「警告」呢?每當有人靠近我們的時候,內在孤兒很容易對「危險」過度敏感,因而拒絕旁人靠近,或是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選擇迴避跟他人親近,原本這個聲音是為了保護我們,最後卻讓我們身處在自己建築起來的銅牆鐵壁裡,甚至在我們與這個內在的孩子之間,橫亙著一個巨大的鴻溝。
當我們能夠與自己親近,才真的有能力與另一個人靠近,為了讓內心的孤兒軟化,我常會邀請當事人象徵性的擁抱自己,我們會先連結心中的愛,然後用愛擁抱這個孤單的孩子,也許是在催眠裡發揮想像力,也可能是我真的拿一個抱枕給他抱在懷裡。
在某一次催眠的尾聲,我請靜靜將自己的身體,當成神聖的殿堂,一個可以遮風閉雨的地方,邀請這個內在的孩子住下來,「我想邀請他住在胸口的位置」「好呀,我們當然可以這麼做」我看到靜靜臉上浮現一抹微笑,「他變得很開心耶」
身體往往能夠很誠實的反映出我們的潛意識狀態,當我看到他不只有笑容,身體也變得更放鬆,我知道這一次的催眠療癒可以慢慢收尾了,事實上,大多數的人一旦開始啟動「愛自己」的蛻變,雖然不一定能讓生活永遠平順,開心與親密感卻總是能在生活裡逐漸增加。
就像是靜靜,雖然一開始來催眠的原因是「恐慌發作」,最後我們卻療癒了深藏在他潛意識裡的孤單,在催眠即將結束前,他不只心情平復許多,與伴侶的關係也變好了。
【當自己的理想父母,你會有力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不知道你發現了嗎?剛開始我們會以為孤單感的來源是在外面,實際上有時候這份揮之不去的孤單寂寞,源自於我們的潛意識,我遇過不少人,會嘗試從朋友或伴侶身上,去填補這種寂寞的空虛感,但大多數的當事人之所以會選擇來做催眠,卻是因為發現自己始終無法驅散這種感受。
如果說內在孤兒是因為我們可能在成長過程裡,沒有機會擁有理想中的父母,那麼成年之後,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就是養育內在孤兒的一種方式,你不妨回憶一下,小時候最期待父母替自己做些什麼呢?每週挑一件事情,不為別人做,單純為自己而做吧,這樣活在我們內心的這個孩子,將會獲得他不曾享受過的快樂,而你也會擁有創造幸福的力量!
當然,如果你暫時找不到方法來自我照顧,或者在過程裡卡住,來一場對話式催眠也會很有幫助喔!
延伸閱讀:勇於說出自己的需要,就是一種自我照顧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一書,若要預約諮商、催眠或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為維護隱私,文中當事人資訊皆已經過特殊處理與變造。圖片取自網路,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