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覺得人在幾歲之後,就可以不需要再繼續學習?18歲、30歲、45歲還是60歲呢?
會來療癒客棧這裡閱讀的你,一定是個熱愛學習的人,不過什麼叫學習呢?是閱讀書籍嗎,還是主動去上課?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最近發生的催眠故事。
說到催眠,在台灣主要分兩派:以權威下暗示為主的主導流派,以及尊重當事人意願的邀請流派,信奉科學與心理學的催眠師,大多偏愛後者,並且覺得權威式的引導跟指令,有違當事人意願,是種控制與操弄。
恰好在「對話式催眠交流」的群組裡,有前輩提及權威式催眠應用的時機,讓我回憶起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習使用權威指令的催眠模式。
當時我還是個菜鳥催眠師,遇上了醫療背景的當事人,我自認為在技巧上執行得非常精準,也對當事人的議題有充分認識,照理來說應該會有很好的催眠效果才對。
然而當事人卻似乎沒有辦法在催眠裡,進行有效的探索跟轉化,這讓我感到非常疑惑,於是將這個個案提報到藍海催眠督導班上。
總督導張貴傑心理學博士聽完我的陳述,他的回應是:「你在概念化上很清楚,不過你忘記一件事情,醫療人員接受得都是什麼樣的訓練?」
看我一時之間答不出來,他繼續說明:「對醫療人員來說,他們在養成過程裡要求的是精確,一切醫療程序要按照清晰的指示確實執行。」
我這才明白,心理師養成訓練中強調尊重當事人,這讓我在催眠引導時,習慣開放、給予選擇跟溫暖陪伴的風格,然而面對需要明確指令才能行動的當事人,太過開放的引導,反而讓他無法行動。
這替我後續的催眠專業帶來很大的影響,有些當事人需要結構清楚、指令明確的引導,有些當事人則需要模糊開放、充滿選擇的陪伴,該使用哪一種風格,需要視當事人需要,而非催眠師喜好來決定。
這才是真正的「以當事人為主」。
換句話說,催眠師的專業不只是建立在專業技巧的精進,也不只是仰賴理論知識的廣博,而是願意為了當事人,不斷調整、修正、擴展而有所成長的態度,這個態度仰賴得正是持續前進的學習步伐。
其實回頭看看我們的生活,就算不是催眠師,道理也是相通的,不是嗎?
身為父母需要為了照顧孩子的身心發展,願意不斷不斷的學習跟調整自己,有時學習嚴厲,有時則需要學習放手,才能陪伴孩子平安成長。
身為主管為了凝聚團隊向心力,激勵下屬的潛能,同樣需要持續學習跟調整自己,有時需要給予下屬嘗試與練習的機會,有時則需要當機立斷一馬當先,才能帶領團隊突破難關。
只要生而為人,持續學習與成長可說是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因為一旦我們停止學習,成長就會停滯,而停滯將會讓我們的心靈暫停在某一個年紀,然而世界仍然不斷變化,身旁的人也不停變化。
要用停滯的心靈來因應變化萬千的生活,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任務。
因此你應該懂了,我所說的學習並不只是看看幾本書、上上一些課程就能辦到的,還有賴於我們願意敞開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這份心態帶來實際的行動,而行動將會進一步創造生活的改變與轉化。
有人說,成為助人者注定要走一條修行的道路,這無關乎宗教,而是一種對心性的磨練,因為身為擅長催眠的心理師,我好像是來助人的,事實上每一個當事人,都是來考驗我內心的彈性與成長意願的。
我認為在助人專業中,每個陪伴過程裡遭遇的瓶頸,主要都跟自己內在過不去的坎有關,而與技術沒有太多關係,技術要學習是非常容易的,面對心魔卻難上加難。
就像是我從前對權威的排斥,讓我產生個人侷限,如今我明白自己能夠善用權威的特質,再把力量交付還給當事人,如此一來,權威式的催眠引導就不是控制與操弄,而是穩定支持當事人蛻變的另一股力量。
然而並不是只有助人者才需要修練,「對話式催眠交流」群組裡曾有個伙伴提及,任何行業要一路走到底,都是一種修練,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
說到底,人活著就是一趟修行,不是停滯,就是前進,前進不一定辛苦,停滯也未必輕鬆,然而當我們願意不斷修練自己的心,世界會變得越來越遼闊,我們在生活中的許多關係裡,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從容自由。
這些內容我將在本週三晚上開始的「催眠與童話」課程,繼續與你深聊,祝福你能開啟內心,踏實修練,完滿人生!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
擅長催眠的心理師,生命幽暗處的引路人,長期浸泡在榮格心理學的潛意識深海,跨界學習塔羅占星、夢境解讀與能量療癒擅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起專業與生活的橋樑,讓催眠成為改變生活困擾的資源,座右銘「催眠即生活」。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與Bing,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