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組成的曼陀羅,形成關係的美好花朵】
從去年我就一直看到這本《男孩鼴鼠狐狸與馬》的繪本,無奈當時要看的書實在太多了,趁著228連假期間終於好好看完,雖然文字不多,搭配可愛的插圖,卻很有一番純真的趣味。就像是幾米的繪本其實是寫給大人看的童話,我認為這個繪本亦是如此。
或許是我這輩子閱讀量非常大,當中不乏許多知識飽滿的大部頭書籍,有時候讀來覺得頭腦發漲,即使道理寫得再好再深刻,我也逐漸感到疲乏,畢竟世界這麼大,一個人終其一生根本不可能窮盡所有知識,尤其是ChatGPT如火如荼的進化中,很快的或許我們都不用像是小時候那樣,硬把儲存知識既在腦袋裡,只要知道自己需要省思什麼樣的問題,就可以讓浩瀚知識全都納為己用了。
可是「關係」卻不是如此,我越是生活,就越覺得關係是一件珍貴卻又難以用邏輯說清楚的事情,是什麼讓我們選擇要跟誰一起在生命旅途裡並肩前行?又是什麼讓我們決定拒絕所有誘惑,安心的留在穩定的親密關係裡?甚至是什麼讓我們明知接下來需要拼了老命,卻還是願意生下孩子?
在《男孩鼴鼠狐狸與馬》這本繪本中,幾乎都是平淡無奇的對話,尤其是反覆一再出現的蛋糕,我們只要去樓下對面的便利商店,就可以立刻買一塊回來好好享用了,然而在這繪本裡,即使是蛋糕似乎也具有象徵意義,喜愛榮格心理學的我,不免覺得整本書滿滿都是象徵及隱喻。
舉例來說,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讓作者決定要讓繪本的主角人數設定成四?為什麼不是二、三或六呢?如果你稍微熟悉榮格心理學的話,看到四這個數字一定會立刻聯想到,這是完整的數字,榮格認為西方三位一體的概念無法完整描述出神聖的樣貌,四才是穩定而完整的數字,而四又可以分成兩兩對應的關係。
因此,接下來我想用這個角度,來重新說說這個繪本的故事,或許當你看完之後,也會重新誕生出屬於自己對繪本的解讀。
【敞開與封閉,都是對關係表達渴望的一種形式】
鼴鼠跟狐狸是我在繪本裡最先注意到的一個對比,當鼴鼠遇到狐狸的時候,狐狸兇狠狠的說:「要不是被陷阱困住,我會咬死你!」鼴鼠則回答說:「如果你繼續陷在陷阱裡,那你會死掉!」所以鼴鼠用他小小的牙齒咬斷了陷阱的絲線,讓狐狸得以從陷阱脫困。
如果你仔細看看整本《男孩鼴鼠狐狸與馬》,會發現鼴鼠非常多話,而且熱愛蛋糕,他可以嘗試替男孩帶來一塊又一塊蛋糕,只不過這些蛋糕都會先裝進他的胃袋裡,狐狸則相當沉默,整個旅程中他應該說不超過五句話,相較於鼴鼠能夠輕易地去探索世界各式各樣的新奇,狐狸則經常充滿戒備的凝視身旁,隨時準備處理眼前到來的危機,也因此當鼴鼠掉進冰河的時候,狐狸能夠下水將他載回岸邊。
在每一段關係裡,通常都有一個比較安靜、內斂又對世界充滿戒備的人,另一方則通常會是個天真、開放而且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依附理論會用迴避依附跟焦慮依附來解釋,溝通分析理論則會用父母跟孩童狀態來解釋,榮格心理學則可能會用阿尼瑪跟阿尼瑪斯,或是老者與永恆少年來解釋,然而無論套用哪一種理論,都是在述說著相同的現象:
無論我們對世界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在內心深處都有對關係、對陪伴的一份盼望,在關係的層次上,也沒有哪一種表達模式是絕對比較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榮格心理學在關係互動上,經常要求我們往內看,因為當我們看得夠深刻,就會連通到心中那個截然相反的部分。
總是對他人抱持不信任的人,可能會在關鍵時刻,為了自己在乎的人挺身而出,相反地總是伸出手來的那個人,卻有可能因為承受太多而選擇封閉自己,這是在所有經典電影跟影集中上演無數次的戲碼:正義使者因為執著而墮入魔道,反派角色卻可能在最後時刻終於良心發現。
我們之所以會一邊大罵老梗,卻又總是看得目不轉睛,正是因為「老梗」即是刻畫在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意象,是最容易觸動心弦的音符,從鼴鼠跟狐狸的老梗對比中,我們認識了什麼是關係。
【平凡與獨特,都是屬於我們自身的美】
男孩跟馬則是另一組很有意思的對照,男孩是這趟旅程中第一個出現的角色,當他遇到鼴鼠的時候,鼴鼠說:「我好小」男孩則說:「是啊,但你造就了很大的不同。」這似乎意味著一部份的他可以看穿表象,同時在旅途中他不斷問鼴鼠各式各樣的問題,關於成功、關於夢想、關於遠方……有一部份的他,似乎又是如此膽怯而茫然。
男孩第一次遇到馬的時候,如同他遇到鼴鼠一樣,都是以「嗨,你好」當作問候,緊接著馬對男孩說:「每個人都有一點害怕,但我們在一起,就沒這麼怕了。」他甚至對男孩說:「眼淚是你的力量,不是弱點」這顯示出馬已經握有足夠的生命智慧,他能夠知道脆弱的反面是力量、恐懼的背後則是愛。
即使如此,有一天馬吐露了一個秘密:「我會飛,但後來我不飛了,因為其他的馬會嫉妒」男孩則回應:「我們愛你,不管你會不會飛,我們都愛你。」每說一句話,馬背上的翅膀就逐漸長大,直到他再次得以在夜空的湖面上飛行。我覺得這是很美的一幕,在這簡單幾頁的圖畫中,可以看見關係可以替人帶來多大的改變。
男孩的小,與馬的巨大,又或者說男孩的平凡與馬的不凡,恰巧形成另一組關係的對比,這讓我想到以前聽愛智者書窩的鐘穎演講時,他也曾經以《柳毅》等傳說,訴說了榮格心理學另一組很重要的概念:自我(ego)與自性(Self),自我需要自性的指引才能明白人生方向,自性卻也需要自我的參與才得以彰顯神聖,我認為兩者可說是伙伴關係,而不是單純的權力關係,這點在男孩與馬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我常想到在充滿空虛寂寞的現代社會裡,許多人都在找巡心靈寄託,然而我們的人生藍圖其實並不真的存在於虛空的星辰之上,也不只是被儲存在特定的次元裡,即使真的有個能量維度記載了我們的命運,命運的顯化還是需要仰賴我們個人的實踐與修練,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我想是華人對於世俗與神聖之間的關係,所做出的深刻描繪。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許多影集裡,都會安排無所不能的神,與世間最不起眼的人類相遇,讓他們或許結為伙伴、或許相識相戀,最後互相扶持完成彼此夢想的原因吧?因為當我們能連結自己內心的神聖,並且不將自己的行動假借於神聖時,那股與自己、與神聖的關係羈絆會是相當深遠的。
【往內看拓展深度,往外走實踐深度】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可說是一本充分描繪深度關係的繪本,無論你覺得自己比較像是不斷需要透過發問,才能一步步理解世界的男孩,或是只要有蛋糕就能繼續前進的鼴鼠,還是對旁人充滿警戒懷疑卻內心堅定的狐狸,或者是睿智又怕曲高和寡的馬,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
這幾年來,我發現榮格心理學並不是鼓勵人們單純透過靜心冥想來理解自己的一門學問,相反地這是一門藉由走入內心,最後通往外在世界的學問,當我們能真正深刻理解自己,就有能力深刻瞭解對方,若只是覺得已經把自己摸透徹卻不懂對方,又或者是自以為理解對方卻沒看清楚自己,那都缺少了重要的另一半。
因此,關係即是具備這種二元對立元素的存在,既需要向內,又需要往外,既需要保有自己,又需要跟對方連結,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我們個人內在的曼陀羅也隨之綻放,同時我們也與他人形成了一組曼陀羅,許多靈性傳承都告訴過我們同樣的道理。
其實我覺得這本繪本一定還有其他的解讀方式,我之所以選擇榮格心理學,除了是因為這個學門談得夠深,同時也是因為我所創立的對話式催眠,亦是建立在榮格理論的基礎之上,當初我命名這個取向為「對話」,即是因為對話意味著關係,我們雖能自我對話,然而即使是腦海內的那些聲音,最初仍然是源自於某個「他者」,因此只要對話展開,都意味著我們身處於一段關係之內,無論這個對象是自己、父母、伴侶、孩子或是神。
所以看到這裡,我也想邀請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將《男孩鼴鼠狐狸與馬》讀過一次,然後寫下屬於你自己的詮釋,當年我學習隱喻技巧的時候,老師即曾經說過:「把我的故事,從你的嘴巴裡再說一次,如此一來,這個故事就會變成你的了。」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因此得到一些省思,又或者是對這個繪本有了不同的詮釋,都歡迎與我分享。
這就是對話,這就是關係。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本文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