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傷痛,很多人會說:「時間沖淡一切」然而精熟創傷治療的彼得‧列文告訴我們,放著不去處理,創傷只會自行如同癌細胞一樣擴散增殖,甚至還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形成「世代創傷」,如同鬼片裡揮之不去的詛咒那樣,瀰漫在你跟孩子的生活裡!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多數當事人都不認為自己有創傷,但他們都有個共通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感情裡如此任性,搞不懂為什麼對親密關係這麼沒安全感,或是害怕衝突、擔心自己莫名情緒失控,只好用理智、自我說服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面對,會選擇來催眠或諮商,多半是因為撐不下去,死馬當活馬醫。
是什麼讓我們想不起自己的創傷經驗,卻有明顯可見的身心困擾呢?我提供你一個隱喻:創傷發生的時候,就如同地面上被炸出一個洞來,我們嘗試避開那個洞繼續生活,然而經過幾個月、幾年的時間,這個洞開始積水、周圍逐漸長出雜草跟樹木,原本的洞可能變成沼澤,被掩蔽在茂密的叢林裡,我們受到沼氣的危害,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發展出來身體創傷療法(簡稱SE)的彼得‧列文說:「放著創傷不管,創傷會自行複製,逐漸危害生活」正是這個意思,在我多年的實務經驗裡,許多自覺憂鬱、焦慮、恐慌、失眠、莫名疼痛以及有關係困擾的人,在循序漸進的會談中,最後都發現自己受到早年創傷事件的影響,而當創傷逐漸療癒後,這些困擾也跟著大幅降低了!
因此雖然創傷會自行複製,好消息是啟動療癒後也會自行更新,對話式催眠跟SE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兩者都設法陪伴你緩和內心中衝突的兩股力量,在生與死、親密與疏離、平靜與焦慮、生長與破壞間,求取平衡,帶來希望。
榮格心理學在創傷治療上可以走得很深,我常在對話式催眠中引入榮格觀點,然而對多數不會催眠的心理師來說,因應急性創傷反應很需要實質技巧,來陪伴當事人度過恐慌與焦慮發作的驚嚇,有時候個案會因此中斷治療,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由彼得‧列文發展出來的身體創傷療法(簡稱SE),與榮格心理學正好互補,前者擅長關注外部世界,有許多身體技巧,可以帶動神經傳導路徑與大腦層級的創傷復原,榮格心理學則熟悉內部世界運用神話、童話跟隱喻象徵,陪伴個案迂迴前進,找回心靈的成熟,兩者形成一個圓,完整了創傷治療的內外平衡。
創傷通常會有戰鬥、逃跑與僵硬三種不同的反應,在《喚醒老虎》書中談得很清楚,有興趣的伙伴可以自行翻閱,如果能搭配彼得‧畢格《回家之路》裡的中篇小說《蘇茲》一起閱讀,相信能對創傷療癒有越加豐富的感受,並從中獲得充盈的希望感。
在《蘇茲》的結局中,蘇茲藉由創傷原魔黛胡恩的協助,成功回到溫暖的家園,黛胡恩與死神一同離開前,轉身向蘇茲說:「願妳的道路充滿陽光」這讓我們明白,創傷治療一路上充滿著與死亡直球對決的驚險,同時終點會有溫暖充盈。
那麼你一定很好奇,如果傷痛不該遺忘,也不該迴避壓抑,那麼有什麼方式,可以陪伴我們穿越生命的傷,抵達盡頭的陽光?《喚醒老虎》中提供幾個不同的可能性,而我想與你在文章裡分享的其中一種便是「遊戲」。
薩米是個目睹姐姐被綁架的孩子,因為事件發生後他生活一切如常,爸媽卻觀察到他開始出現一些以前沒有的習慣,這對爸媽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讓事情就這樣算了,也沒有因此斥責薩米,相反地他們決定尋求心理師協助。
書中很細膩的描述心理師如何陪伴薩米用玩偶進行了一場「搶救行動」,在一次又一次讓薩米扮演拯救人質的積極行動中,他的身體逐漸從僵硬、顫抖逐漸變得活潑有力,甚至當他最後一次自己躺進棉被扮演被壓制的對象時,他能夠勇敢地掙脫束縛,跑回母親的懷抱中。
遊戲在過程中打開了一個魔幻空間,透過虛擬的遊戲,讓我們能夠在不需要觸及傷痛記憶的情況下,找到面對現實痛苦的能力,換句話說,我們不一定要真的玩遊戲,而是透過隱喻、身體動作、想像等方式,打開虛實交錯的療癒空間,從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一切。
如果一個小孩子都能從具有創傷療癒性質的遊戲中獲益,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就更有希望了,不是嗎?彼得‧列文在敘述薩米的案例時,提到很重要的一件事:「保持耐心」。
多數心理治療大師在提及創傷復原的過程中,都會溫柔地提醒我們:「要有耐心」,因為缺乏耐心是通往復原的最大阻礙,耐心並非意味著一定要跟創傷號上好幾年,而是明白「萬物皆有時」的道理。
生有時,死有時,日出有時,落雨有時,四季有時,萬物有時,愛恨有時,療癒有時。當我們願意騰出時間,在安全的空間裡允許自己去碰觸傷痛,或許我們將會意外發現,創傷不只帶來受苦,更替我們帶來力量。
喚醒老虎這本書,正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善用身體的智慧,打開療癒通道,很值得想要瞭解創傷的你閱讀,如果你正想要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閱讀這本書相信能夠大大增加復原的速度。
願你的道路充滿陽光。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為維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所有資訊皆已經過變造、修改與混合,請當成心理小說閱讀。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圖片取自Canva,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