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找對天賦,不如找對方法,這是《刻意練習》這本書的宣傳語,這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在工作上埋頭苦幹一萬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從新手變大師,因為如果沒有刻意訓練自己的一些能力,重複無效的行為一萬次,得到的結果還是無效,不過你可能沒有想過,跟自己在一起也需要刻意練習?
「拜託,我每天都跟自己在一起好嗎,這哪有什麼好練的?」你可能心頭會直覺冒出這個疑問,不過如果我進一步好奇的問你:「那你可以跟我說說,當生活中遇到挫折與瓶頸的時候,通常你都怎麼辦呢?」或許你會告訴我許多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幫助你順利度過難關,也或許你會告訴我替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好讓心情變好,如果我繼續好奇的詢問:「那這些心情,就真的這樣不見了嗎?」或是我換個方式關心你:「那你對現在的生活有什麼感受呢?」
或許,當答案不再只是單純的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時,你會需要花點時間真的安靜下來,進到你的內心,去聽聽潛伏在心中的聲音究竟在說什麼,甚至會感受到原來以為平靜無波的內在,其實有陣陣大浪席捲而來,這或許是許多人害怕走入會談室跟心理師談談,甚至不太喜歡自己一個人的原因吧?
因為每當我們真的打開了對內心的許多感覺時,一些「負面」的念頭往往會悄悄探出頭來,跟我們揮手:「我好不想上班喔,已經連續一整週都加班,真想躺平」「我很愛孩子,可是他都不肯去上學,不知道這樣下去他會不會人格有問題?」「難道婚姻就這樣過一輩子嗎?好像一切都很穩定,但有時候都不知道伴侶在想什麼,有點孤單。」
算了算了,還是打開手機或電視,轉換一下注意力,別讓自己想太多好了,又或者是去運動一下,專家不是都說運動可以代謝負面心情嗎?我可能只是沒睡好跟運動不足而已,等下跑完步好好睡一覺,一切都會沒事的。
不知道你看完上面這些描述,現在心中感受如何?負面心情不會自動消失,因為每個讓我們飽受困擾的情緒,都是等待我們認回的心靈碎片,是完整拼圖中的一小片,拼上去才會感覺真正對了,這是榮格心理學很重要的概念:人無法完美,卻可以逐漸完整。
與自己的情緒好好在一起,是一件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因為絕大多數人甚至包括療癒師,都沒有系統化地受過自我陪伴的訓練,我們總是以為拿著一些技巧就可以直接平息心情,卻可能只是讓這些情緒壓抑得更深,直到化為榮格中的陰影,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冒出來襲擊我們,陪伴情緒,不只需要方法更需要心法。
林之珮心理師的《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就是這麼一套兼具心法與技巧的好書,之珮學姐是我剛成為心理師時的督導,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督導的回憶竟一幕幕冒出來,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溫柔而肯定的聲音,不管我覺得自己接案上有多糟糕,她總是會笑著肯定我做得很好的地方,讓我又有信心回來陪伴具有醫療診斷的當事人們,穿越一個個複雜難解的心靈謎題。事實上翻開這本書,我還感受到一股堅定與願意,我想這是一股很深的內功,也是我當初只要見到她,心情就會莫名安定下來的原因吧~
現代大眾心理學書籍很愛「給方法」,告訴讀者遇到A狀況就用A方法,碰到B難題就換上B技巧,甚至連給助人者的專業書籍也有這種趨勢,好像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情況,都可以有個快速的答案。這幾年我在實務經驗中逐漸經驗到一件事,這些快速又方便的方式,看起來暫時安撫了當事人的焦慮,可是焦慮卻往往會換個形式捲土重來,而且等到下一次再冒出來時,會變得更加龐大,這往往會重挫當事人的信心:「我不是這麼努力了嗎?為什麼還是這樣?」
之珮學姐的《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很讓我驚嘆的是,好像「就只是」溫柔的對你說說話,讓你可以在一呼一吸間慢慢的跟著文字,去理解與陪伴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好像什麼也沒做,原來紛亂的思緒與感受,卻像是被收進精緻的收納盒裡,安安穩穩舒舒服服的,看起來清晰許多,身體也不自覺放鬆下來。
我發現之珮學姐在書中提及的內在安頓6步驟,跟我平常陪伴當事人的對話式催眠,似乎蠻相似的,我們都「好像」只是跟當事人自然地交談,過程中卻牽動許多內在變化,雖然我們的流程跟技術不太一樣,卻同樣都是打開一個內在空間,允許當事人能夠將矛盾衝突混亂的心靈,重新梳理過一次。
這6個步驟分別是:
1.邀請:我們需要先有堅定的意願,歡迎內心的一切,潛意識才會打開
2.打開感受:允許感受自然浮現
3.聆聽:聽聽這些感受在說什麼
4.回應:與這些感受進行對話
5.加入想像力:賦予這些感受具體的形象,深入覺察
6.帶回當下:帶著這些覺察與安頓後的心情,回來
我猜這6個步驟應該跟之珮心理師學過的澄心法有些關係,澄心聚焦是一門非常強調身體感受的療癒方式,我在研讀艾瑞克森催眠的專業書籍時,意外發現澄心創始人受到艾瑞克森很深厚的影響,難怪這些步驟看起來有催眠的影子。
事實上,這本書也跟榮格心理學有巧妙的呼應之處,之珮強調我們心中有各式各樣的聲音是很正常的,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糾結,是因為我們太想要堅持只留下一個聲音。
就像是你一邊看這篇文章,可能一邊會想更加深入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另一方面卻又有個聲音冒出來說:「每次幽樹老師寫的文章都這麼長,我到底還要多久才能看完?」可能還有個聲音正在大喊:「等下有個工作會議,不知道會不會順利?」甚至還有個聲音正喃喃自語:「又到了報稅的季節,好厭世…」
如果你堅持只要其中一個聲音留著,而想將其他聲音趕跑,那麼這些聲音就會像是一群哭鬧的孩子一樣,用力以最大的音量希望吸引你的注意力,腦中反而變得更亂了。
換成榮格的語言來說,我會說人的心中本來就有很豐富的存在,無論是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阿尼瑪斯、自性,甚至是各式各樣的意象,例如老者、永恆少年、孤兒孩童、英雄……這些豐富的意象組成了完整的「我」,想要消滅任何一部份,無疑都是種慢性自殺,並讓我們逐漸失去活力。
我想《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就是這樣一本溫柔的好書,無論你正對自己感到失望、對伴侶感到憤怒,又或者因為職場與人際困擾感到煩惱,之珮不僅提供了6步驟的自我陪伴案例,更用她溫柔而堅定的文字,陪著我們來一趟心靈之旅。
我從閱讀中感受到是什麼讓這本書取名為刻意練習,雖然坊間每年至少都會冒出五六種以上的新興療法,到頭來一門深入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亂槍打鳥看起來好像很豐富,最後卻什麼都不深入,一門深入靠得正是刻意練習,之珮從澄心走入由艾瑞克森催眠延伸而出的澄心聚焦,我則從榮格心理學發展出對話式催眠,都是殊途同歸的道理。
其實我覺得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滿足,就是很像在重溫當年與之珮學姐聊天的時光,無論在生活中有多大動盪,跟她說話時總會覺得好像進入了內在空間,環境繼續變化,內心卻有個什麼如如不動的,逐漸從混亂沉澱為寧靜,這本書似乎也打開了這個空間,讓我慢下來整理自己。
誠摯將這本好書推薦給你,讓我們一起來趟刻意練習,好好學習如何陪伴內心的情緒吧!
張義平(幽樹),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藍海催眠研究機構催眠授證講師與催眠師。除了提供心理諮商與催眠服務,熟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有:13月亮曆法共時相談、原型卡生命藍圖解讀、塔羅牌、探索性牌卡與蛻變遊戲。
著有「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以及「透視心靈原型卡–與74個潛意識裡的你對話」
若要預約諮商或催眠,請私訊臉書專頁「幽樹的療癒客棧」。
直接按下icon即可分享本文到臉書、Line或Mail,歡迎分享給身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