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規劃明年的文案寫作教學與療癒課程,
開始大量閱讀跟自由書寫以及創意有關的書籍,
其中一本書「自由書寫術」的作者提到,
所有獨特的寫作風格,都是先從模仿前人開始的,
直到我們對於這份模仿感到厭倦為止,
因為當我們厭倦了,就會想要改變自己,
而這時已經有了足夠的素材,能夠思考該如何「做自己」。
許多諮商界或身心靈療癒領域的前輩,在提供教學或訓練時,
都會提醒來上課的伙伴們:「不必學我,要成為你自己」,
以自我成長的角度來看,這番話確實很有道理,也是每個人最後將前往的目標,
只是即使連我這樣自認為有源源不絕創意,很有個人獨特風格的心理師,
回憶起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仍然是先從「模仿」開始的,
在這個領域裡,有時好像在無形中會散發出一種氣息,
認為「獨特性」很重要,而覺得「模仿」有些低俗,
然而我的其中一位老師曾經在課堂上提及:
「打從後現代取向之後,這個時代已經沒有真正獨創性的新興治療理論了」
言下之意是,現在一波波興起的新取向,多半是從舊有理論中,
擷取各家精華,因應時代演變,選擇放大某些特點所形成的,
雖然在表面的原則或技術上,確實有所更新,本質上卻沒有太大的更動。
如果連這些「新興取向」的創始人,也只是在向過去的大師們致敬,
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整合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治療觀點,
那麼對於我們這樣還在摸索與建構個人治療哲學的工作者來説,
先從向前輩們學習的過程中,模仿他們的技術跟風格,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開始吧?
常看我部落格文章分享的伙伴,可能會發現有時我會引用一些前輩的話語,
分享的用意便是讓閱讀的伙伴們,能夠清楚知道,
許多很棒的概念,並非由我獨創出來,而是藉助前輩們的智慧逐漸演變出來的,
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持續努力往前邁進,
在一次次模仿的過程中,逐漸看見自己的特色與專長,究竟藏在什麼地方?
在我自己這一兩年帶領訓練課程的經驗中,
往往發現,當我沒有先提供一個穩定可依循的框架,
就鼓勵伙伴們「發展個人風格」或是「做你自己」時,
有時會讓部分伙伴覺得有些驚慌,
擁有教師背景的我,這才察覺到,「做自己」需要擁有一定的先備基礎,
於是,我開始在自己的督導跟訓練課程中,採取不一樣的作法:
先提供參考架構,然後允許受督者或來參加培訓的伙伴,
逐漸在參考架構中,發展出自己的樣子。
在諮商專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多半會先從「匠」開始學起,
透過反覆練習看似有些生硬或僵化的技術,逐漸熟悉諮商晤談的流程,
接著逐漸從「匠」過渡到「師」的階段,整合過去所學到的理論跟技術,
發展出一套自己對人、對生命、對世界的看法,
最後,有些伙伴會逐漸進入「傳承」的角色裡,開始帶著後進們由「匠」入「師」,
就像是一代宗師裡宮若梅對葉問說的:
「武學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學習諮商與療癒,也是這麼一層層從模仿開始照見自己,
於是懂得體會世界之遼闊,最後走到了反身回看、提攜後人的位置。
因為許多因素,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緣能夠走到最後的發展階段,
不過當我們正憂心焦慮自己看不到前輩們的車尾燈時,
或許可以適時提醒自己,所有的學問跟技術,都是從最基礎開始練習起的,
我們眼中的「大師」們,也都曾當過他人的學徒,也都是從最基本的模仿開始修練的,
越是能潛心專注在眼前看似枯燥、死板的基本功,
反而越能在累積足夠經驗之後,融會貫通成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