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大量的與心理工作者的伙伴們對話著,
在這當中有諮商心理師,也有臨床心理師,
或是正在朝著這條路的學弟妹們,
過程中討論到一塊我很有感覺,也一直很想分享出去的領域:身心靈工作者,
(嚴格來說我覺得應該稱為靈性工作者)
就像是諮商與臨床之間,一直因為歷史因素而有著糾結的情緒,
心理專業與所謂的靈性專業之間,更有著複雜難解的脈絡與情結,
打從碩班時期,我就持續關注著命理與靈性專業的訊息,
在這過程當中很幸運的與許多很棒的伙伴有過對話,
直到現在自己也慢慢將靈性專業整合到自己的工作裡,
對於這兩個看似相近,實際上有很大不同的專業領域,
我想分享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心得。
靈性工作者與心理工作者,表面上都在講「助人」,
或是嘗試運用各種方式陪伴人們穿越種種生命課題,
然而裡頭最核心的哲學其實完全是兩回事:
投入靈性療癒的工作者認為儘可能將自己「清空」,
避免主觀意識的詮釋與判斷產生干擾,才可能讓宇宙天地間的能量進入自己的心靈場域,
對靈性工作者來說,「神」–這邊指的不是宗教裡的神明,
而是宇宙天地冥冥中存在著的一股神聖秩序與能量場,
才是療癒真正能夠發生的關鍵,
靈性工作者本身只是一種能量的管道,
這點與心理工作者要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能來發揮治療功效,有很大的不同。
我最喜歡使用的比喻是這樣的:
如果今天工作者與當事人是兩個杯子,
心理工作者會不斷讓自己這個杯子變深變廣,以求裝入最大的水量,
如此一來,才能有更多水注入當事人的杯子,
並運自己這股水的力量,陪伴當事人的杯子變深變廣,
所以對心理工作者來說,投入專業工作很累,
因為我們自己也需要有水,都倒給當事人,我們就面臨專業耗竭的處境,
而且對我們來說,這些水是有限的。
靈性工作者則相反,我們不斷的讓自己的杯子保持在空的狀態,
(或者可以說,讓杯子保持乾淨)
因為真正的水來自於自來水廠(宇宙天地的能量,之後一律簡稱為神),
既然有如此源源不絕的水可以使用,何必先將自己裝滿?
我們只需要設法保持自己與水廠之間的水管是乾淨的,
然後在療癒的過程中,把管子也接到當事人的杯子裡,
如此一來,自來水廠的水就會先自然地流入我們的杯子,然後一路繼續流向當事人,
在過程中不僅當事人獲得療癒,我們自己也獲得療癒,
如果在療癒過程中我們已經先將自己的杯子填滿,
那麼自來水廠的水就無法流進來,連帶地也影響了當事人所接受到的能量,反而不利。
基於這種哲學觀的差異,心理工作者與靈性工作者便發展出各自迥異的療癒面向。
首先,心理工作者強調專業理論的建構,因為唯有充實專業理論,
我們才能夠透過理論對當事人進行理解甚至是詮釋,
即使是後現代的的諮商取向,依然有其理論哲學,只是框架變少,但仍存在。
靈性工作者則拋棄理論,強調直覺與「心」的力量,
我們認為理論與人心之間,隔著一段不短的距離,
透過理論建構出來的,是有限度的「概念」,而非人的全貌。
當我們還是孩童,尚未受到社會價值污染時,幾乎全都擁有敏銳的直覺,
我們很能夠穿越表層,看見世界底下真正的樣貌,這都仰賴直覺與心的運作,
因此,靈性工作者會不斷訓練自己的直覺,以求對於當下的現象場有最真實的感知,
其中除了心理工作者感知到的五官及語言訊息,更重要的是能量場的資訊,
我們可以稱之為靈魂、氣場、能量場…..無論如何稱呼,這都是一種很直觀的場域。
其次是心理工作者的運作模式高度的情境脈絡化,
雖然諮商理論給人一種過度空泛的感覺,但至少還可以與生活經驗結合,
臨床的訓練就更加嚴謹了,需要能提出科學實證才行,
心理工作者雖然面對的是「心理」這個抽象的場域,但卻很少完全脫離生活脈絡,
相反地我們會不斷收集種種的生活細節,由此丟回專業理論的模式中去運作,
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各種介入方式與概念化。
然而靈性工作者卻幾乎是去脈絡化的,因為當過度講求細節時,將會啟動意識層面,
意識層面一旦過度掌握了療癒的過程,就很難繼續維持內心的「純淨」,
也就是杯子開始進水(自己從別的地方找來的水,或是本來就存在的老舊水流)
如此一來療癒將受到干擾,這會是靈性工作者試圖避免的事情,
因此當心理工作者試圖用線性模式來與當事人工作時,
靈性工作者卻試圖以網狀的方式與當事人互動,
要能夠全面性的探索一件事,卻又不過度使理智運作,唯一的選擇就是去脈絡化,
還原到某種抽象的概念或原則。
除此之外,許多靈性工作者所依循的模式都與能量場有關,
(能量看起來抽象,其實可以想像成中醫講的氣)
在這個層面上運作的技巧,多半都不是以結構性的語言對話來進行,
自然也很難產生脈絡化的理解。
上述幾種差異,最後塑造出心理專業與靈性專業之間最大的歧異:
心理工作者因為是以人來工作,而且較停留在意識層面,
因此會很在意科學實證的支持,
靈性工作者則認為只要有效,不需講求實證研究,
甚至認為心理工作者的取向過度狹隘,無法洞悉全人的真實樣貌,
而將人心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支離破碎。
就像是我之前曾經分享過,在學校系統中輔導老師與一般老師之間的差別,
並非真正存在著優劣之分,而是訓練不同,思維不同,所以作法不同,
我認為心理專業跟靈性專業都只看到了全人面向中的一部份,
前者注重的是心理與社會層面,後者則看重生命與靈魂層面,
即使是所謂的身心靈工作者,實際上多半也只看重其中的幾個區塊,
因為要對人的生理、心理與靈性層面進行全面性的理解,實際上相當困難,
培訓起來不僅耗費時間,更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跟心力,
無論是哪一種專業人員,大概都要以「十年」為基本單位來進行修練,
在此之前,若能彼此合作,反而能增加對當事人的妥善照顧。
對我來說,受了十幾年的心理專業後,從自己接受諮商與做個案的經驗出發來看,
心理專業最棒的地方在於:過程中陪伴當事人所建構出來的力量,都是當事人自己的,
雖然在短期內,我們會與當事人一同經歷到停滯不前甚至是往後退的狀況,
然而當進行到一個點之後,當事人會慢慢長出力量,並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這些理解將會持續陪著當事人,在諮商結束後繼續往前走,
然而這樣的過程的確有點曠日廢時,而且心理專業原本是設計服務西方中產與權貴階級的服務,
因此在台灣社會中,心理服務始終很難真正落實到民間層級,
加上強調高度的結構化與身心界現,也顯得有點不親民。
然而反過來說,靈性工作者由於缺乏結構化的訓練,
因此在實務工作上,我觀察到的是有時會缺乏關係建立的技巧與基本態度,
甚至是顯得有點缺乏同理心,
除此之外,由於靈性工作者往往是帶領著當事人直接穿越生命課題,
在過程中並未進入頭腦意識層面的討論,
這也可能造成當事人當下有迅速的轉化,
但回到生活中卻因為原本的心理模式沒有調整,而逐漸退回原本狀態的現象,
甚至於現在部分靈性工作者表面上講求光與愛的追尋,
實際上卻與資本主義靠攏,以療癒、豐盛之名行斂財之實,這些都是值得留意的部分。
其實我想說的是,身為一位行者,走過許多領域,
我看到太多原本可以攜手合作,最後卻自相殘殺的情形,
就像是在小說分歧者三部曲中,男主角在一路逃出飽受控制的城市,
一心以為來到自由之邦,最後卻發現內亂、革命、權控是人性中的一部份,
只要有人,就會有戰爭,只不過戰鬥的雙方與戰場有所更換罷了。
這是我十幾年來很深很深的感覺:也許是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
我們一直一直在相互爭奪著有限的資源,設法讓自己活下去,
於是原本良善的發心,最後卻沈入黑暗的深淵。
在許多時候,我期許自己能抱持著比較中立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的發生,試圖想出解決之道,
然而到頭來,我想我也無法做得比較高明,
甚至於有時候一不小心,也被捲入了這股暗流裡,無法自拔。
透過這樣的書寫,持續辨識著自己的位置,也試圖把各種不同專業的脈絡理清楚,
然後,重新回到自己身上,選擇適切的工作模式。
最後我想說的是,或許靈性工作者最需要的是接受更結構性的理論訓練,
以及與人工作的基本態度養成,
然而心理工作者也需要培養更遼闊的心胸,勇於嘗試自己原先並不了解的事物,
畢竟這不就是科學最基本的精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嗎?
當不同專業之間有更深的理解時,也許有一天,
我們可以真正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來思考事情,而非只將心力放在爭奪資源上,
這是一個有點浪漫而天真的理想,但我是如此期許自己的。
(圖片取自網路)

2 comments
謝謝能與這篇文章相遇 : ) 這個有點浪漫而天真的理想期現在依然嗎
謝謝你的分享!~解釋了我好大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