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約而同的跟幾位不同領域的伙伴聊到心理師的認同與定位,
也都恰好聊到了什麼是「治療」,又該用什麼方式能讓社會大眾更知道心理學的好,
我一直很喜歡做跨領域的交流,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
也把不同領域的好東西,分享給其他領域的伙伴,
在這幾回的對話裡,順著話題,我們聊到關於學習理論與技術的必要性,
或許是彼此都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工作多年,因此聊到治療技術這件事,頗有感觸。
在就讀研究所以及剛成為心理師的頭一兩年裡,
我對於學習新興治療取向跟技術,算是蠻有熱情的,
加上身邊的同儕個個都「武功高強」,因此只要時間跟金錢允許,
對於當時流行的焦點、敘事或牌卡研習活動等等,算是蠻踴躍參加的,
當時對於心理師的想像是,面對當事人時,應該要有足夠的技術可以「處理」他的困擾,
至少也要有看起來「有效」一點的回應,才能讓當事人覺得來談是有效果的,
在那時還顯得相當稚嫩的我的眼中,這個領域的「大師」們好像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當事人異常困頓的生命困境,在跟資深前輩的對談過程裡,不知怎麼的就有了意外的轉折,
這更加深了我對於理論跟技術的追求與學習,
當時的我認為,只要好好熟練這些專業的知識,應該就能跟前輩們一樣,具備「良好的諮商能力」,
一直到後來,逐漸跟著幾位老師學習的時候,才慢慢發現,他們確實會在晤談時使用「技術」,
然而真正讓當事人有所改變的,似乎都不是這些技術。
隨著實務經驗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發現來到眼前的當事人,怎麼好像「跟課本講的不一樣」,
甚至也跟工作坊或研討會上看到的個案類型有著很不一樣的特性,
除此之外,我更驚訝的發現,在一些演講的會場上,
前輩們有時看起來只是回應觀眾的QA,對這些提問者來説,卻像是獲得了某種療癒,
當事人生命的改變,似乎不光光只能仰賴關在諮商室裡的諮商,
似乎還有許許多多,適合不同類型的人們的方式,
透過這些經驗,我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心理諮商」?
身為心理師,能讓人的生命發生改變的,究竟是什麼?
幾年前,有一部名為「創:光速戰記」的科幻電影,深深衝擊了我的心靈,
在裡面有一幕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男女主角錯誤的尋求了某個角色的協助,結果招來一場腥風血雨的屠殺時,
男主角的父親緩緩的搭著電梯,走入戰場搭救兒子,
他靠的不是強大的戰鬥技巧,也不是靈敏迅速的動作,
而是雙手穩穩的放在地板上,在那一瞬間,光線全暗,整個戰場忽然安靜了下來,
就好像這名有智慧的老者施展了某種魔法,讓原本紛亂狂躁的氛圍,
安安穩穩的被更遼闊、更安穩的力量承接住了,
只是輕輕的一個手勢,整個戰況有了驚人的變化,讓老者安然的救出兒子。
如今回想起來,這一幕電影場景,很生動的描繪出我心目中療癒者的形象:
安安穩穩的,紮紮實實的,用自己的生命,走入另外一個生命裡。
在那之後,我開始接觸有別於傳統心理諮商的治療取向,
也逐漸有機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服務一些比較特別的族群,
我逐漸思考著,如果拋開傳統對治療的定義與技術,
回歸到「如何跟當事人一起創造生命的改變」這件事情上,
那麼,在許許多多不在諮商室裡的時刻,
我與來到眼前的人們之間的互動,是否存在著不同的可能?
對我來説,即使只是一場演講,甚至是在大學裡的新生測驗解釋,
如果我能帶著夠清澈而穩定的姿態進行,都有可能打開台下伙伴心中的某種可能,
從一些伙伴事後的回饋裡,我也發現,即使是演講結束時回應觀眾的提問,
如果機緣俱足,這場短短的交流,也可能對人造成意想不到的轉折,
當然,部落格文字的書寫,更會是另外一種創造可能的方式。
在前幾天因緣際會接到的一場通識課程結束後,有個學生跑來詢問了一些生命中的選擇難題,
因為下課時已經很晚了,加上與這個班是第一次見面,
原本以為這個學生只是需要單純就這些選項,請我給予一些建議,
若是幾年前的我,大概會在聽完他的描述之後,簡單給予一些同理跟分析,結束這場談話,
然而談著談著,從學生的眼神裡,我隱約感覺到了些什麼,
說不太上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我知道他可能不單單只是需要一個明確的建議,
同時,我覺察到過快的交談速度,已經搞得我無法同步他的狀態,
這是一種很典型的,講師與觀眾之間因為時間壓力而會產生的模式:
觀眾帶著某些需求提問,講師受限於時間不足,以及因為知道沒有簡單的答案可以提供,
因而雙方都加快了語速,觀眾想要提供更詳細的資訊,講師則想趕快安撫對方的心情,
有時候,對於純事務性的諮詢,這種方式可能是有效的,
然而對於帶著潛在需求前來詢問的伙伴來説,經驗告訴我,
表面的回答往往只能在理智層面上給出答案,卻無法真正安住對方的心。
於是我提醒自己深呼吸幾次,認真看著對方的眼睛,
分享了一個我過去面臨相似困境的經驗,
表面上,我只是單純的分享著自己從這段生命經驗中獲得的體會,
一邊說,我一邊心底想的是:
「我知道你是一個很認真面對困境的人,我也看見了你所具備的能力,
只是,因為焦慮跟某些我還不明白的情緒,你還沒看見這些,
同時,我說這些話,其實想要分享的是,
面對這樣艱難的抉擇,我能體會你不安的心情,
同時,我知道無論如何你都會活下去的,
要相信自己的心啊~去找到願意支持自己的人們,
我知道,你會活得越來越好。」
這場對話結束時已經快要晚上十點了,加上當時已經有些疲倦,
回到家以後,其實不太記得自己實際上對他說了什麼,
然而我很清楚的從他的反應裡看到,他心中的某個部分有被觸動到,
同時我能確定的是,如果只是運用過去所學習的理論來「分析」他的困境,
或是運用過去受過的技巧來回應,這樣的心靈交流是不大有機會發生的。
回到家後,我在心中整理了一下這段簡短卻深刻的交流,
自己的FB上寫下:「療癒技巧其實是用在自己身上,然後讓自己整個人都成為工具」,
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在諮商室內的晤談,或者是在其他場合用不同的方式與人們接觸,
理論,能夠增加我們對人的瞭解,卻無法真正讓我們觸及對方的內心,
技巧,能夠在某些時候,推動當事人做出改變,在許多情況下卻可能跟本沒機會派上用場,
理論跟技術無法派上用場,不是因為這些知識無效,
而是在學校或工作坊裡所教授的這些方法,往往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有效,
更多時候,我們所能給出的,其實是當下與對方互動之後,從心中油然而起的看見與回應,
當我們都還是新手的時候,需要依照理論跟技術來進行晤談,
因為那時候我們還不懂怎麼整合自己與理論之間的差異,
同時,當我們在自我探索與專業學習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久之後,
就需要適時的放下這些知識,用更自然而生活化的方式來回應。
在這場短短的交流裡,我很深刻的體會到,
能夠很短的時間裡觀察到自己的狀態,調整自己的狀態,
而不會落入過於僵硬的專業見解,或是錯過了言談中細微的線索,
很大一部份歸功於過去訓練裡的基礎,
然而能用很生活的方式與這位學生對談,
就是把生命與理論整合過後的結果了。
(從表面的字句分析來看,真的就是閒聊,但更深一層來看,卻是一種心與心的靠近)
對現在的我來説,理論跟技巧的追尋,已經不再是主要的重心,
而是踏踏實實的把過去所學過的這些東西,實際用在自己身上,
在經過了漫長的學習與實務工作之後,我開始有個感想:
或許學習這些理論與技術,事實上並不是為了用來「幫助」別人,而是用來探索、整理、療癒自己,
使得我們與他人互動時能夠更安穩、自在與平靜,
於是使得這份安適的狀態,透過我們的眼神、語言與動作,
好好的傳遞到眼前這個人的心中。
許多老師都會提醒我們,心理諮商要用「全部的自己」來與當事人互動,
如今對於何謂「全部的自己」,似乎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我想,在心理師的路上,會經歷過許多不同的階段,
如今的我,正在這個階段裡,沈澱、反思與實踐著自己的體會,
而我更相信,唯有在生活中好好實踐自己的反思,
才有能力真正的將所學的事物,傳遞到當事人的心裡。
同場加映:
在今年的12/17,我們將會用一整天的時間,
從回顧自己踏入心理諮商領域的初衷開始,
一路整理個人對生命的信念與個人特色,
同時一起思考在這個領域中,還存在著哪些「藍海」值得共同開創,
又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真正服務到社會上有需求的人們,
有興趣的伙伴歡迎參考「創造心的藍海」行動心理師生命敘說工作坊的介紹喔~
(直接點選工作坊名稱即可連結到活動說明)
